美文网首页
弱势特权(《被讨厌的勇气》之三)

弱势特权(《被讨厌的勇气》之三)

作者: 一颗小米粒 | 来源:发表于2023-04-24 05:21 被阅读0次

    书中提到了几个概念,需要自己关注一下。

    一、善与恶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是“有好处”这一层意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比如,世界上充斥违法或犯罪恶行,所有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相应理由,即为己、利己的“善”,对别人做着常规意义上的恶。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或者不改掉缺点,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善”,它们对自己有好处,可以获得怜悯或者成为维持现状、不想改变的理由和借口。

    二、劣等感与自卑感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是价值更少的“感觉”,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价值是可以转换的。

    “自卑”这个词是阿德勒第一个使用。它是一种在与自己或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主观解释,一种主观概念,不是客观事实。“自卑感”人人都有。

    比如,书中“哲人”身高155厘米,曾经很苦恼,希望再长高一些可能拥有更愉快的人生,但是在朋友告诉他,矮小的他能让人放下警惕心理以后,觉得还是很有好处的,这就是价值转换,原本的劣等感消失。他也认识到,自己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只不过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他原先对于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比较的人存在,他不会认为自己太矮,是源于自己主观的决定。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认识,所以“自卑感”是可以改变的。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之为“追求优越性”,就是“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在树立某些理想或者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过程中,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卓越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能够促进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可以化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而且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三、自卑情节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二者必须分清楚。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但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就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而且,自卑情结的另一个侧面,就是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结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如果拥有自卑感的人,在感觉到目前的“我”有所欠缺,但又没有勇气去弥补时,就会产生“因为A所以无法成功、不优秀”的想法和暗示,往往会陷入自卑情结。

    有时会发展成为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节”,苦于强烈的自卑,却无勇气通过正常手段改变,又不能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因此想办法补偿自己,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比如,自吹自擂、虚报成绩、借助权威抬高自己、沉迷于过去的功绩等。骄傲自大就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是指“夸耀不幸”,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其实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比别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比如,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恋难过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态度来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用不幸来支配别人。

    阿德勒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社会中弱势之人享受“特权”的例子也很多,“我弱我有理”即是如此。比如,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因其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支配。

    弄明白这些词的含义与引申、表现,认清其与自己以往理解的不同,了解一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深义,这也是满满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弱势特权(《被讨厌的勇气》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ry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