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探索号
【教育史话】彭佩云副部长的旁批

【教育史话】彭佩云副部长的旁批

作者: 宋正友 | 来源:发表于2021-03-16 08:59 被阅读0次

    怎样评价和奖励教师,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和做法大不相同,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长春市实验中学任校长,根据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写了一篇文章《浅议对教师的评比和奖励》,登在1984年1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全文是这样的:

    学期结束,或新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往往要对教师进行评比和奖励,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搞得好,不仅使获奖者受到激励,而且能使大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心悦诚服地向获奖者学习,达到调动积极性、推动工作的目的。但是,搞得不好,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现在,有些单位和学校根据学生考试分数高低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学生考分高、及格率高、升学率高、竞赛名次排前,都成了教师得奖的主要条件(实际执行起来则是唯一条件)。前不久,笔者在一次校长会上还听到某位校长详细介绍他们这样做的“经验”。看来,如何评价和奖励教师,大家在认识上并不统一,做法也就各异。

    最近,教育部为纠正全日制普通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颁发了十项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不得片面地只按升学率高低对教师进行奖惩。这项规定是完全符合教育工作自身规律的。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增长,都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今天把种子播到整修得极好的土壤里去,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做出评价。

    人才的培养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师付出的劳动,在学生身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其效果就不可能像工人生产机器零件一样,有形有数,能够准确计算。

    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全体教师协调一致地工作。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既是每个教师都应担负的任务,又不是任何一个教师就能独立完成的。全体教师对学生要求和影响的一致性,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如果教师步调不一致,“作用力”就要相互抵消,影响教育效果。

    那种用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工作的做法,表面上调动了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实际上削弱了教师集体的合力。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教的学生考试得分高,互相竞争,并行课教师之间争地盘,抢时间,“并行”变成了“对行”,同头课教师之间互相保密,各留一手,“同头”变成“对头”,那里还有合力!而且这样做往往导致一些教师在出卷、监考、评卷过程中搞邪门歪道,弄虚作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根据教育工作和教师劳动的特点,学校在总结工作、评比奖励的时候,不要把某一班学生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归之于某一教师,也不要把某一届毕业生考试成绩的优秀完全归之于毕业班的教师。应该坚持“集体第一、个人第二”的奖励原则,既表扬“主角”的创造精神,又表扬“配角”的好思想和协作的成绩。对教师个人的奖励应从教育思想到业务能力,从教育、教学方法到工作态度,从言传到身教都要做全面考察,具体分析,反复比较,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评得准,评出方向,评出团结,评出干劲。

    对教师的评比和奖励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使评比和奖励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有待于认真研究。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受奖的是教师,然而透过受奖教师,人们看到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工作作风。

    这篇文章引起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积极反响。时任《中国教育报》副主编刘英杰给我来信说:彭佩云副部长在送审的报纸大样上这样写道:“这篇文章写得不错,问题抓得好,观点正确,文字简明。”后来,《中国教育报》又辟专栏开展“关于怎样评比和奖励教师”的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史话】彭佩云副部长的旁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ur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