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梵高:画语人生》,天才和疯子之间有一万步之遥
影评《梵高:画语人生》,燃烧的生命已逝,不朽的艺术永世传承
2010年Andrew Hutton执导《梵高:画语人生》。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梵高。剧中的一言一语皆来自于梵高写给提奥及亲人的信件。也因此这部电影形式的纪录片比较真实客观的表现了真实的梵高的思想世界。
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的荷兰乡村,1890年开枪自杀去世,年仅37岁。
世人对梵高的了解多是来自他的画作被天价估值,人们挖空心思想搞明白那迷幻混沌的(《星月夜表情古怪的自画像、还有歪歪扭扭的向日葵怎么会那么值钱?所以,真正了解画作艺术价值的人凤毛菱角,只为高价估值而佯装热爱的人比比皆是。
人们八卦他为什么会爱一个根本不爱他的寡妇表姐,为什么要切下一只耳朵送给某女,为什么年纪轻轻会选择开枪自杀?这些看似荒诞的表现与他的天才作品之间是毫无关系的吗?还是存在某种联系?
青年时期的梵高曾经应聘过教师、职员、传教士等,但每一种职业都没能长久,最后他在绘画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精神世界的避风港和伊甸园。弟弟迪奥长期补贴他的生活,虽然有观念矛盾,但是一直支持梵高的创作并为其生活提供经济援助。35岁那年梵高与画家高更往来,两人甚至在一起居住并共同创作,但他们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也很快让他们分道扬镳。后来梵高想和解,但高更担心自己不安全。
两年后,梵高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陷入精神困境,举枪自尽。
一、天才和疯子之间有一万步之遥
疯子很多,各式各样,各种原因,显然他们并没有被证明是天才。
所谓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异于常人,如何异于常人?比如歇斯底里,追求极致,比如思维和行为的偏执,过于敏感,反应强烈,比如思维驰骋的过于遥远,介于思维奔逸和思维广阔之间。实际上,疯只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表象,是另类孤独,是精神世界的孤绝与自省。
一万步之遥,在于清晰的目标,深沉的热爱,百折不回的前行,披荆斩棘的勇气,不计得失的付出,梵高作画几乎到了要命的程度,心无旁骛,早出晚归,穷尽一切可能与机会,可以不吃不喝不能不买颜料。
他当然也可以画出那些当时最流行的最好销售的流行画,但他没有,他不能背叛自己的内心,他画的是心中所想,焦虑的热爱的痛苦的深邃的,自然的思考的时代的特质的,他要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理解和消化,再用画笔进行演绎和记述,如同没有旋律的乐章,没有词汇的诗篇,梵高之所以是一代大师也恰恰是来源于这种纯粹的挚爱,不惹半点尘的创作方式和路径。
二、燃烧的生命难以恒久,不朽的艺术永世传承
梵高与父母和家族之间感情淡薄,除了弟弟迪奥没有人真正的关心和理解他的选择,在爱情的问题上,迪奥也和家族成员一样坚决反对。梵高对寡妇表姐的爱的确偏执,不为除了他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接受,但他也没有偏执到伤害他人,最后还是离开了。他后来的感情生活也深受诟病,实际上他最初是出于善意去帮助一个出卖身体换面包的孕妇。
世人眼中那当然是最不堪的女人,不年轻,不美丽,没有好的家庭和教育,从事卑贱的职业,完全不懂艺术,庸俗堕落。然而在梵高的眼睛里,她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女人,一个孩子的母亲,而已。梵高看世界,是纯粹的,擦去尘埃的,在他很穷困的情况下,还会拿出钱去帮助更贫苦的矿工和农民,他甚至忘记了自己也是需要帮助的人。
而他最后的自杀,也不是世人传说的那样出于发疯,而是他拜访了弟弟迪奥之后,看到弟弟有了妻子、家庭,他担心自己的穷困会拖累迪奥,会成为弟弟的负担。他也许不够精明,但他足够善良,也过于敏感和自尊。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却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得到世人的认可。
有记录的梵高作品包括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其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那些自画像更像是他对自己心灵世界的记录,而向日葵无疑是他对这世界最深情的呐喊,渴望爱付出爱,为爱燃烧为爱枯萎。他的画朴实自然,摒弃华丽渲染,他始终热爱自然,对身处困境的人心存悲悯。他的名作《食土豆者》饱含对农民苦难的同情,用他自己的话说,画作要表达的是这些人在吃的是自己播种、收获的土豆,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和黑黝黝的粗糙手掌,昏暗灯光下的一丝温暖,他们自有其生动、伟大的一面。
燃烧的生命过于热烈,那些画作消耗了太多的情感和心血,也因此梵高在37岁的时候结束了生命。但那些饱含深情的经典艺术作品将被世代传颂,让人看到画心生悲悯、善良、共鸣,让人和大师一起去感受自然之美好、震撼,感受心灵之孤独,思考之深沉。
前几天我写了一句话在微博“梵高一生未婚,下过煤矿当过传教士,靠弟弟迪奥的救济度日,37岁自尽。天才画家在人世困顿,这不是他们的耻辱,是人间的耻辱”。然后有人留言说:“正常。未出名前,谁认识他们呢”。对这样的留言,我无法回应。
向日葵开在原野里,一百三十年过去了,依然那样孤独而热烈。人间的耻辱,还在原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