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共收到40篇作文,以下为评审团投票选出的3篇佳作,请君品鉴。
特别鸣谢:本次活动收到时雨普降赞助1000贝,哈哈哈,第一次收到赞助,很开心哒~
①《画,未尽》
作者:亭亭玉
红丝绕,红梅俏,余灯两盏,燃尽相思药
雪枝头,残花游,思君一日,拜尽天下楼
“姥姥,这幅画好生奇怪,不同季节的花,竟在一幅画上。”
“傻孩子,那是因为,这幅画啊,画得太久了。”姥姥摸着我的额头,继续说道。
“从前,有位书生上京赶考,寒冬拜别心爱的女子,留下一幅画。画中,寒梅正盛,红绳绕枝,两盏灯笼挂在枝头,遥相呼应,代表两人心意相通。这,就是这幅画最初的样子。”
“那后来呢?”我好奇地看着姥姥。
“后来啊,书生走了,梅花落了,女子就拿起笔,添了落梅,一笔一画,落在风里,漂在水里。”
“书生走的时间越长,这画儿上的东西就越多,兰花开了,女子就画上了兰花。”
“竹叶盛了,她又在灯笼上添上了竹叶,她笔拙,画艺不及书生,就这样慢慢一笔一画,一枝一叶一时节。”
“夏天到了,女子想起书生曾与她泛舟湖上,碧叶亭亭间,折一枝映日荷花。她提笔,于角落,将那朵心上人送的花,画了下来。”
梅兰竹菊,书生曾说,这四君子,是他毕生追求。
“姥姥,梅兰竹都有了,那菊呢?”
“秋天到了,书生已走大半年。有信传回,书生途遇战乱,弃文从武,进了军营。这一去,便是很多年。”
“那后来书生回来了吗?”
“再没回来了,书生战死城楼。女子不知城楼在何处,带着画儿,一处一处去寻,拜尽天下楼,将他的尸骨寻回,葬在梅花树下。”
菊,忌生者,祭离人。她,岂敢轻易落笔。
“孩子,拿笔来,灯笼里的烛火要灭了,我再添两笔。”
一别两宽,此笔款款。
以我余生暖,解君半生寒。
【评审团点评】
i墨染锦年:这篇小短文写得极好,初读甚为惊艳,再读后味无穷。单说辞藻,华丽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更是如临其境,仿佛看到了女子一笔一划画下自己思念书生的模样。在谈故事,寥寥数字,在老人三言两语中,我们知晓了这副画背后的故事,是两个相爱的人未能走到一起的遗憾,是书生未能活着回来的遗憾,是女子多年等待的遗憾……对他们来说,是遗憾的,但是对于女子来说又无疑是幸运的,心上人战死,她还能带回他的尸骨,埋于桃花树下,便已算作相伴,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书上所爱,也是女子所求,唯独菊不敢迟迟落笔,读到后文才发觉,原来老人就是那个女子,她一直在等待,所以不愿画那代表生离死别的菊,最后又添两笔,不过是想驱除墓里三分寒。写得真的很赞!!!
山东宇哥:这是完全扣题的一篇,亭亭玉解读得非常完美。“以我余生暖,解君半生寒”,这是题眼,姥姥一生执念一人。只可惜赶考那年一别却是阴阳两隔。自从男子离去,女子就把思念全部揉进画里。两人谴倦缠绵之时梅花正艳。但是直到梅花落了兰花残,兰花落尽翠竹尖,书生都没有回来,女子的把思念揉碎点点滴滴全部溶到画里。书生挚爱四君子,女子却不敢让菊花出现在画里,一个“祭”几多仇思。实指望他日归来举案齐眉再不分离。但是谁知书生已经被迫从军,战死城楼,永远化作春闺梦里人。女子寻遍城楼拉回尸首葬于梅花树下,从此一别两宽,画笔难再续。一幅画几十年,四季唯有菊花残。他日儿孙絮絮问,对书画,泪阑珊。
天台山人:这篇故事描写一副画完成的故事。书生赴京赶考前赠画心爱的女子,女子继续在原作品上续画以寄托相思之情,使这幅画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等待有情人团聚终成眷属。书生弃文从军,战死沙场,女子闻讯在画中添加烛火,完成化作。故事构思巧妙,用画作进展推动情节。
亭亭玉:一幅画,道尽了一生的思念。书生留给心上人的冬日梅花图,在女子一枝一叶添笔中,最终变得热热闹闹。文章在老人孩子的问答中娓娓道来,思念故人的爱情故事逐渐显现。短短的文章,思念的情绪环绕其间,包裹全文。最后两笔揭秘,姥姥就是当年的女子,以我灼灼烛火暖,解君半生墓里寒。
②《鬼伥灯-聊斋》
作者:占子
风起的时候,我醒了过来。
我是一只灯笼,看到另外两盏灯笼时,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的身份。
我们三个随着风轻轻摆动,在三个不同的花枝上。她们的灯罩上,画着花花草草,我大概也是吧,我看不见自己。
下面是水,树长在河边。
天黑的时候,灯笼里的烛火自动亮了。她们灯罩上的图案变了,变成了男男女女欢愉的画面。风徐徐吹着,我们发出女人清脆的呵呵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岸边,伴随着阴暗摇曳的灯光。
有人来了,他本来只是路过,听到声音,转头看见我们,便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缓缓走了过来。
等他走得近了,我看清他的面容,是个目光呆滞的年轻后生。
又近了些,他的脸将要挨到我的时候,“扑通”一声,他掉进了河里。
沉没的那一瞬,他突然露出惊恐的表情,张开嘴,可能是想喊“救命”,但只是“咕嘟”灌了一大口水。
突然,我记起了我是谁。
我是个姑娘,几年前路过这里,看到树上有两盏灯笼,就过来瞧,伸手去够挂得较矮的那盏时,脚下一滑掉进了水里。
我现在是个伥灯。刚刚还害得一个人落了水。
我不要这样。
我摆了摆身子,烛光晃了晃。我又剧烈地摆了摆身子,火光跳了几下。
忽然一阵风吹来,我借势摆起来,头尽量向后仰去,烛油滴在了我的灯罩上。风走了,我开始朝下落,心里一阵失落。
在落到底的一顿,烛倒了。灯芯的火碰到灯罩上的人烛油,呼啦一下烧了起来。
有些痛,但我很痛快…...
风吹过,皱起一片清波,空荡荡的红系绳轻轻摆动,树上的桃花被吹落了许多,飘下来,覆在河面一块烧焦的人皮上。
【评审团点评】
亭亭玉:精彩的聊斋故事。对图的细节把控很巧妙,利用空的一根红绳,幻想原本有三只灯笼,落了一只,留下两只和一根空荡荡的线,也就是原图。补齐后三个灯笼的故事,跃然画上:三只灯笼遥遥欠,入夜男女欢愉见,伥灯不做食人魇,风轻自摇曳。灯入水,芯烛灭,桃花落尽人皮现。
顾秋的兔子洞:作者居然以第三盏灯笼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实在很绝。水边的花枝上挂着灯笼,随风轻轻摆动,本该是很唯美的景象。画风一转,在空荡无人的环境,灯笼自动点亮,发出女声嬉笑……聊斋的气氛一下子就出现了,到后来年轻后生被诱至此处,浑然不觉中掉落河里,氛围推至更浓。灯笼忆起前世今生,选择自尽弃暗,又让人佩服已然身为灯笼的这位姑娘明是非,懂善恶!看得让人觉得有一点心潮澎湃。
文言明语:本文作者,深得《聊斋志异》精髓,对描写妖魔鬼怪驾驭的轻松自如。此文并没有在描写上多用笔墨,故事情节却扣人心弦,反转衔接的天衣无缝,可为步步惊心。标题可以把聊斋两字去掉了,改为占子鬼屋夜话。最后一句,是不是改为“覆在河面上一具没有了血肉的皮囊上。”更好一些。
③《魂归故里》
作者:吧唧酱
那年我刚十二岁,来到梅府伺候小姐,加上我,府里买了三个丫头。
“梅兰竹菊四君子。”小姐敲敲手上的书。“我姓梅,你们三个就叫春兰、夏竹、秋菊吧。”
春兰模样小巧惹人怜,夏竹个头高,胆子也大。我呢,相貌普通皮肤蜡黄,适合秋菊。
小姐与我们年龄相仿,无话不谈。小姐说话好听极了,我从未见过这样饱读诗书的女子,她教我们识字,说女子也该懂道理。
转眼,小姐要嫁到北方,那里有梅家想拉拢的势力,我们随她一起。
姑爷不苟言笑,时常不在家,小姐被圈在四四方方的府中,笑容越来越少。
也许是北方干燥的天气,小姐开始咳嗽,肉眼可见地虚弱起来,每天喝下许多药也不见好。
姑爷不喜药味,来得更少。
上元佳节,四处都在闹花灯,小姐精神不错,要出门逛逛,路过一家铺子,正好摆了四君子灯,她给我们一人买了一盏。
“小姐你不要吗?”
“我不要,回去把你们仨挂在院中的梅树上,你们围着我最好了。”
小姐亲手剪了红绳,我举着灯,递给夏竹,春兰在一旁拍着手。
那天我们真开心啊。
许是费了心神,这天之后,小姐再未下床,过了不久便香消玉殒。
姑爷叫我们过去,“小姐的意思,你们自己选,拿盘缠回去,还是留在这。”
春兰嘤嘤哭起来,“姑爷要赶走奴家吗?”说着便向姑爷身上靠。
姑爷没躲,眼里竟有几丝怜惜。
夏竹也往地上磕头,“夏竹只求伺候姑爷一世。”
我准备动身回南方去,春兰夏竹念着情分,帮我一起收拾,我隐约看见夏竹微微隆起的小腹。
叹息一身,去院中取下那菊花图案的花灯,折一支梅花。
小姐,秋菊带你回家。
【评审团点评】
山东宇哥:本文讲述了一主三仆四个女孩的故事,梅是主兰竹菊是仆,名为主仆却也情同手足。梅小姐政治联姻嫁到北方,兰竹菊自然随侍在旁。可惜小姐所嫁非人,姑爷对她不闻不问。好在梅小姐饱读诗书,又有兰竹菊相陪,日子虽寂寥也还好混。作为政治的牺牲品,梅小姐对自己的命运也有几分了然。可惜到底红颜命薄,梅小姐凄然离世。原以为兰竹菊与小姐手足情深,一同归故里,却原来兰竹早已经暗度陈仓,小姐尸骨未寒,夏竹已经有了身孕。故事简短,思细极恐。所谓的情同姐妹,不过一纸笑谈。只有秋菊念着旧情,摘下宫灯折取梅枝同回南方。来的时候四个人,走的时候一个仆人一缕香魂。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可见一斑。
文言明语:很有味道的古风故事,前面所有的描写,看似十分简单,都在为后面做铺垫,可见是在结尾处下足了功夫。从小姐香消玉损开始,故事才算真正进入精彩部分,春兰嘤嘤哭,姑爷那眼里的几丝怜惜,更绝的是夏竹微微隆起的小腹。最后,秋菊折梅花,说的话,让义仆形象深入人心。
i墨染锦年:梅兰竹菊不仅是四君子,也代表了主仆四人。春兰夏竹秋菊都是梅小姐买回来的女仆,说是下人,实则情同手足。四个人不同的性格,也暗示着最后结局的不同,挂在梅树上的三盏灯,最后只剩了两盏,相比于容貌不出挑的秋菊,其他两人显然为自己的以后做了打算,都同姑爷有染,不知该同情梅小姐识人不清,还是该骂春兰夏竹不懂感恩。小姐走后,秋菊带走代表离别也代表自己的花灯,更是折了一株梅花,那是小姐的魂,她要一个人带她回家。本文既写了树上两盏灯笼,更是将梅兰竹菊提炼出来写,也暗示了一些人情世故,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