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思考者
27岁被人叫阿姨,我想了些什么?

27岁被人叫阿姨,我想了些什么?

作者: 清非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08:17 被阅读696次

    题记:

    愿我们都不被年龄束缚,活出自己希望的样子。

    (1)

    27岁的某天,我穿着一袭豆绿连衣裙,踩着小猫跟,戴一顶宽檐太阳帽,在众人行注目礼的眼光中还有点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就被两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叫住了。

    “阿姨,不好意思。能借你手机打个电话吗?我手机没电,跟朋友联络不上了。”

    “阿...姨?”

    喊我阿姨,还敢借我手机?没门!

    手却不听话的将手机递了过去。

    “谢谢阿姨”……

    不愿在公众场合失了形象,只得暗地腹诽:

    “小婊砸,眼睛瞎啊,敢叫本姑娘阿姨?”

    除了不忿,这两个小姑娘还让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  难道我真的很显老?

    回家之后,赶紧揽镜自照。一大堆缺点顿时暴露出来:

    晒黑的肤色,显老!

    皮肤状

    气色不好,显老!

    有黑眼圈,显老!

    黑框眼镜,显老!

    ……

    然后......

    然后,我就放下了镜子。

    凭什么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怀疑自我?

    为什么中国姑娘会如此在意"显老"这件事?

    明明国外同龄的姑娘还在忙着赚钱、恋爱、环游世界?

    (2)

    在中国,恐怕没有女人不在意自己的年龄。

    如果有,大概也只有两类人。

    一类是25岁之前的小花,

    一类是垂垂暮年的老妪。

    女人对年龄的敏感,除了对年龄的精确计算外,再者,就是对"称呼"的计较了。

    20岁左右,必须喊"姐姐"。如果你胆敢喊"阿姨",小心姐打你;

    30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喊我"阿姨",超过18岁的,小心阿姨打你;

    40岁左右,不能接受被二十几岁的小年轻喊"阿姨"、"大婶"。

    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逻辑,和称呼中的细微差别,说明你还太年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大街上专门找女性问路,问毕送一句"谢谢阿姨"。热情指路的众女都被“问候”的风中凌乱,眼神里小火苗乱窜。

    可见,"阿姨"这个词,有时真的是非礼貌用语。

    (3)

    那么,是什么让女人对"阿姨"这个词如此敏感?

    要明白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来做一个假设。

    假如你现在30岁,

    被一个几岁的小孩喊"阿姨",你会觉得有什么吗?不会。

    被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喊"阿姨",你能接受吗?还好。

    但如果被一个大学生喊"阿姨",大概一记白眼算是轻的吧。

    所以,"不忿"的来源,其实不是"阿姨"这个称呼,也不是自身年龄的问题,而是喊话的对象。

    我们只是不能接受被年龄相近的人喊"阿姨"。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

    你是讨厌对方比你年轻吗?

    如果换一个成熟点的对象,你就能接受吗?显然不能!

    你是厌恶对方称呼你“阿姨”时,自恃年轻的目光和口吻吗?或者对方带着“年纪歧视”的态度,让你感觉被冒犯?

    那如果换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礼貌温柔、饱含尊重地喊你一声“阿姨”,你就能接受吗?显然也不能!

    难道是这个称呼中暗含的提示信息——“你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让你难过?

    想想看,精力的下降、镜中的细纹、抗老化妆品广告、父母亲友们的催婚、催生,街上那些年轻娇艳的面庞、去年的衣服……这些无一不在提醒着你年华渐逝。

    显然,这也不是问题的根源。

    那么,剥去所有的情绪外衣之后,我们将上面的场景再还原一次:

    别人:“她看起来可以喊阿姨!”

    你想:“我没有那么老啊!”

    ……

    然后,我们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所在。

    你在意的不是年龄或称呼,而是内在的"自我认同"。

    你不该喊我"阿姨",因为我觉得自己年纪不大,应该被叫做"姐姐"。

    而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自我时区与他人时区的迥异不同。

    类似的还有"三十而立"的焦虑。

    (4)

    在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张出生年代、年龄与个人成就的对比图。

    比如,1980年生人,38岁,应该有存款200W,开奔驰S400L,孩子15岁;

    1988年生人,30岁,应该有存款40万,开宝马320Li,孩子7岁;

    1990年生人,28岁,应该有存款10万,开荣威RX5,孩子5岁;

    1994年生人,24岁,应该有存款4万,开本田飞度,孩子1岁。

    ……

    不知道这个作者是以什么依据写出了这些标准。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多数人都是失败者。

    相信很多朋友看完这张图,不仅不会有打鸡血的冲动,反而充满了焦虑感。

    比如,94年的孩子,多数是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毕业生,有一份刚刚温饱的工资,不用家里帮衬,自给自足已经很好。你却要求他有4万存款,还要有一车一孩,配置可以说相当高了。

    也许其中的个中佼佼者,早已经超越这个标准,但毕竟是少数。拿极个别的成功案例来要求大多数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许多人以此为“座右铭”,以为年轻就要身价百万,却不知道这句话只是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总结出来的。

    张爱玲年幼时,在香港孤身求学,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她只能靠自己写文章赚钱,而出名的好处就是可以为她带来更多的收入,让她经济独立,不依赖任何人。

    然而,这句名言却不适合所有人。

    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阶层固化","上升渠道关闭"的悲观言论,以及"如何用一年时间实现人生逆袭"的成功鸡汤,每个人都想着快速成功,然而却越来越焦虑。

    焦虑,是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却忽视了自己的发展节奏。


    (5)

    齐白石,是一代国画大师。

    也是一个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年幼时他只是个木匠,26岁才踏进国画的大门。

    一画滑到50岁,还是没有什么名气,勉强养家糊口。

    适逢战乱,还只得去“北漂”,靠卖画艰难维生。

    在京城,他的画不受待见,一张画还不值一颗白菜。

    在成为大师的路上,他摸索了很久。

    没有放弃的结果就是,当时机来临时,齐白石一下子悟了。

    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后来又开创了著名的齐氏红花墨叶派。

    66岁那年,齐老凭徐悲鸿的推荐终于名扬天下。

    他的人生并未止步,90多岁还开创了新的国画表现手法。

    齐白石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

    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

    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任何年龄都是最好的黄金时区。


    (6)

    活在自己的时空,才是最高级的人生。

    美国编剧一姐珊达·莱梅斯,是我见过的活的最酷的一位女性。

    她体重200斤,年过46还单身,一个人带3娃

    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成功制作了三部大热美剧

    就是你们熟知的《实习医生格蕾》《丑闻》《逍遥法外》

    她曾经承包了ABC电视台星期四的时间

    她的三部作品一部接一部播出,而她自己宛如一部行走的印钞机

    不过,即使成功如她,年龄大了还是没逃过被催婚的命运。

    珊达不语,转身就领养了一个女孩,直接当了妈。

    前后领养了三个女孩,给了她们最好的爱。

    即使再忙,在孩子们需要她陪时,也会放下一切来陪孩子。

    她不会花时间去刻意维持一个好的体型

    但也会花1年时间减掉90斤,只是因为她突然感觉不好

    较真起来,她连《纽约时报》也敢怼,甚至敢写总统的桃色新闻

    她不被任何规则束缚,亦不被婚姻捆绑,只是自在潇洒。

    她活成了所有人羡慕的样子。

    著名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魂断阿尔卑斯山》中说:

    “我们一直用我们睁开的双眼眺望,只为寻找自己,然后努力生长,力争成为森林。”

    我们终有一天会变老、死亡。

    但愿那一天来临时,我们已经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7岁被人叫阿姨,我想了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na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