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八年级十班上了一节微课。和余老师同课异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桃花源记。
胡姐说已经上了这课,那我这炒剩饭还真得努把力才能不炒煳。
直接了当的开口,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接力读课文。学生一三五,我二四。考虑学过的文章,自己读也无趣。遂。第一个问题,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提起来的女孩儿翻着书一段一段说,我心里那个着急,想打断又怕被贴上不听学生话语的标签,等啊等,下一位同学评价,居然不晓得他的问题。赶紧引导简要,再来一位说说,这次不错,出示答案。解释词语意思,给了四个词语,评价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重要性,说有一个词语在文章出现了三次,外人。各是什么意思?分析,归纳,小结,从语境分析,从主语分析。问文章探讨了桃花源的哪些美?设为参板书。接下来问学生,诣太守说如此,渔人说了什么?用桃花源。。。,真是个。。。的好地方句子说话。学生准备了一分钟,结果说出口的句子前后不搭,我终于发现忘了把例子提出来讲讲了,但此时明显已经晚了。
时间还有四分钟,内容已经结束了,要求学生再读了第二段。然后问,桃花源真的存在吗?讨论,小结,作业,下课。时间刚刚好。
这节课的失误很多,附上唐老师的议课内容。继续努力吧!
文与言的统一,教与学的相生
唐必芬
赛教课选择文言文本身是一种挑战,是一份勇气。首先为钟军的挑战鼓掌,为她的勇气喝彩。年轻人的成长需要这样的挑战和勇气,只有在无数次尝试后方能抵达彼岸。
钟军授课《桃花源记》,选择了以读为主线的板块式教学,其中读分为师生分段读,学生齐读;板块分为“读一读”、“说一说”。整节课环节清晰,读、说、议齐备,教师教态大气,启发教好,尤其是时间把控十分到位,整节课较好的做到文与言统一,教与学相生。
整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解释加点实词后对同义词的辨析,以“外人”为抓手,探究“外人”一词的不同意义,以此延伸出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对语法的巩固。
残缺是美,但是对于赛教课来说,残缺就是硬伤。钟军的课有这样的几处残缺:
1、内容稍微多,所以课堂显得拥挤,知识点也就蜻蜓点水了。如果我上这课,我会选择以读第二自然段为重点,结合实词虚词教学,整体感知全文。
2、环节的安排顺序欠妥。“说一说”环节中,对美的归纳应该是教者对后面的说话练习起提示的,但是出现时间和方式都现突兀,没有起到提示的作用。如果我教学,我会删去对美的归纳一环节。
3、教师启发没有命中要害。“说一说”练习时,学生的说话前后不照应,其实是没有弄懂题意。点拨的方式可以为(1)、先出示例子,教会学生仿例子说话的模式,这也是中考的考点。(2)、结合语法知识,其实就是偏正短语的巩固。学生不知道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关系。(3)、把桃花源后面接备注“美”,这就结合了钟军的设计“美的归纳”一块的知识。
4、课堂环节的过度不完整。第一次师生配合朗读完后,教师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自然而亲切,又不失开启下一环节,可是到了“说一说”,还有讨论桃花源是不是存在就没有过度语了,这样的残缺也不是美,是遗憾,是败笔。
5、教师纠错不及时。学生说话环节里,有一学生说到“安详”一词(原语录我记不住了),用在此语境是不妥当的,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并更正。课堂是万万出不得知识错误的,这是底线。
好课体现的教师的知识功底,生活阅历,思辨能力。钟军的课正在朝着完美之路前行,我们相信她的课会越来越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