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是一个令我敬慕的人。
一直以来,他的出家做和尚吸引着我,让我好奇又想不明白。
按我世俗常人来看,哪有荣华富贵不享,不去过好日子的。李叔同就是这样,弃温柔乡而不顾,走进庙堂,乐愿与青灯古佛作伴。
且看李叔同的生平,更是叫人不解。
李叔同出身富裕之家,一代巨富。祖父,父亲都是当官的。虽32岁近中年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红楼贾家到宝玉一代家景开始衰落,但如刘姥姥所言,拨根汗毛也比我们腿粗哩。总之,可以这样说,李叔同的家庭是不差钱的。
况且,李叔同特有才。15岁读《左传》。于我至今未读过,可谓天壤之别。音乐,绘画,皆有一定造诣。18岁娶亲,后留学日本,带日本妻子回国。
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也拜慕他,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就是这样一个有财又有才的人,怎么想着要去当和尚呢?
在我等看来,当和尚想必是人生遇到大的变故,情之所致,逼不得已,才了断红尘,步入空门,去过清苦修行的日子,与灯佛了却残生。
当和尚真的是这样吗?李叔同真的是放着好日子不过,要这样来“虐待”自己吗?
且来看,
“弘一有件僧衣,补了224个补丁,全是自己所补。一双僧鞋,一穿就是15年。蚊帐上全是破洞,有布补的、有纸糊的,已破旧不堪。弟子提出给他换新,他却坚决不肯。
“一位道友回忆:法师生活四事,无非三衣过冬,两餐度日,数椽兰若,一只粗椅而已。”
这大抵是李叔同出家后期生活的真实写照(相信是这样)。我在想,我相信他自己并不觉得苦。就算是苦,也有苦的价值意义,更有苦的乐趣。个中情怀,非一般人而不能领会。
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实比大师要奢侈多了。浪费时时可见,并且不觉得是浪费,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譬如洗漱,任水开着,反正不用自己捣钱。譬如花销,有不少是非必要,可以节省下来的。假若按大师那样的节省,爱惜,我想我也会变得很富有。这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浪费,过度消费的同时,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气。一个人的福份是一定的。福份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吗?有没有想到后期的结果会是怎样?不珍惜,过分享用,贪图一时享受,势必遭受因果报应。古时的皇帝要什么有什么,尽情享用,可谓福满多多,可是,有几个是长寿的呢!即使是皇帝,福份也是一定的。
大师的珍惜,节省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哲学。
应值得学习。而心里有另一种思想,如此节省珍惜,生活既便苦也不觉得苦了,相反,感到满足。譬如,食堂的饭菜难吃,常常半饱半饥,以为委屈。想到大师过午不食,断食期间仅饮米汤,连青菜豆腐都觉得是过分。相形之下,食堂的饭菜就不是那么差。半饱又如何,吃七分饱不正好么。
以这样的心态,满足这样的一种生活,心里又感到是一种自我的懈怠,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自我不能上进的搪塞,以为心安理得,为自己不求进取找到借口和现实的摹本、理论的依据。
再回头来看李叔同出家,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把俗世浮华都经验了遍的,这似乎是他出家过另一种生活的前提基础。再说,大师本人不觉得做和尚是苦差事。他原本就喜欢庙宇生活,与佛有缘。他的出家,是出于喜爱,遵从内心。而且,做和尚一样做出名堂,弘法,著论。真是做什么都做得好,都能成功。这样的和尚,确实做得。
如此这般,对李叔同出家似乎多了一点理解。
同时,认识到他节省的实质是珍惜。珍惜所拥有的。失去了,想再拥有?结果谁知道呢。
珍惜现下拥有的一切,就是惜福,惜福才能带来福报。因为惜福,所以知足,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恩赐。
然而,珍惜不是消极的应付,不是得过且过的满足,珍惜就是珍惜,反对浪费,浪费就是损福。在此同时,要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没有进取创造,何来珍惜的源头?
珍惜,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求一时的进步有多大,每天进步一点点,年月累积,心有目标,坚持不懈,持续下去,就会有量的变化。
不浪费就是利他。珍惜是一种慈悲,对万事万物的慈悲,对他人,对感情,哪怕对一只虫子,都有着慈悲的爱和胸怀。这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向善向美生活理念的传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