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将我的秘密告诉给了我同学,我让她替我保守秘密。结果她帮我的秘密告诉给了我另外一个同学。她们关系挺好的我感觉自己很受伤。我觉得他们太复杂了,我不想跟她们相处”
以上案例中的这个女生,就是我们专业中会说的受害者心态。这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
在这个状态之下,她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过不去。每个人都对她不够好,觉得自己时时陷在困境与被伤害的感觉里。无法也不能采取行动,只能悲伤与自怜。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受害者心态,不是家庭暴力、职场性骚扰、或是巨大灾难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只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
是一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暂的获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顾。实际上,这是内在自我的匮乏与人生掌控能力的丧失。
很多抑郁症的人都有受害者心态。他曾经被某些人伤害过,但是他好像更愿意呆这个被伤害的壳里,感觉自己很脆弱,什么事都做不了。这样子,他就可以去指责施害者:都是因为你,我的人生才变成这样的。由此,他就可以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这不是自己的错。
受害者心态的人会认为:因为不是我的责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无法做出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如果想要帮助这个女孩子重返校园,需要逐步帮助这个孩子学习面对自己。学习成为自己问题的承担者,别人可以伤害我,但我可以有能力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比如说,当女孩子觉得自己告诉同学的秘密被转告了其他人,那如果我害怕我的秘密有可能被传出去,我是不是可以从自己这里就保守秘密,不跟任何人说呢。另外,我们说任何关系的沟通都需要有一个界限,即便是跟家人沟通,也需要留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当我们开始为自己负责时,我们就不那么容易感受到被伤害了。
临床心理咨询师方萍咨询随笔分享
致力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调整,用10年服务5万个家庭走向和谐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