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开了书单,严华银的《教育原乡》、李振西的《自己培养自己》、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眼看八月即将过半,假期余额不足,三本中一本书也没读完。
时间都去哪了?
手机里有一个功能,健康使用手机,开启后看了看今天统计出的数据,4小时36分钟,某乎1小时10分,某博1小时4分,某红40分,某信38分,简.书26分,某站7分钟,平均每20分钟解锁屏幕一次。截止目前比昨天少用手机7小时43分。
这样频繁使用手机在看啥呢?某乎看了两个小说,末世文,情节挺跌宕的,想像力欠丰富,有点晋江万花筒的影子,逻辑圆回来的时候,费老了劲,有些坑没填就用了一个精神病人设,糊弄过去了,行。某博主要看热搜,看军事,看某人有没有平反的可能。某红可看的内容更多了,主要是两类,一个是做饭的,像十五年全职主妇慈妈,看做饭节目特别解压。另一类是装修设计,尤其以旧房改造或空间利用类的,百看不厌。就没学习用的嘛?有,某信纯工作用的,标准通讯软件,简书算是能看些东西,某站上面要听课,今天听了7分钟,呵呵。
娱乐时长远大于学习时长,这也不能怪我,视频那么好看,情节那么精巧,要不咋提倡教育也要媒体化,能吸引眼球呢,要像短视频那么有噱头,可能爱的人就多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此时再打开李振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不禁有了更多感慨。人们都喜欢指点别人,师者对学生、父母对孩子,你应该怎样怎样,你如果怎样怎样,就能获得极大的成果。但把伸出去的手指指向自己时,还能不能如些头头是道兼理直气状。
自己培养自己,在习惯于培养“别人”的我们来说,有没有这个想法和底气?
书中提到一位从事新教育实验的蒋长玲老师,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这句话胜过许多教育专家要求我们一路高歌奋进,成名成家的豪言壮语。
三本书的共同之处,都是作者对一些社会、生活、教育现象的思考、分析、实践后写出的类似随笔一类的文章。克在《生命之书》中对人生有更接近于哲学的分析,需要慢慢品味;严做为教育类专家中的专家,在《教育原乡》中笔墨多落在对一些谬误的拨乱反正,带着一定的个人色彩的教育主张;李在《自己培养自己》中的许多话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真实描述,没有想要坚持什么理念,想要辩倒谁,只是把自己走过的路摊开来给人看,让读者来评判事非对错。
我感觉,最有可能暑假结束时读完的就是这本书《自己培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