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自我的人。这个认知是在学习完绘分享的心理课和日常的生活中逐渐琢磨出来的认知。这么一个认知居然到了我30+的时候才发现!以前的我会觉得太不可思议,然而现在我会很淡定。
之前听过陆老师的《情绪正前方》,从而进入了心理学的大门,应该说是摸到了门框。
一开始听闻说训练营里都是熬夜的妈妈,各种拼笔记,心里还有点抗拒,毕竟我们晚上还要和孩子陪睡,常常自己睡过去。到了第二天又是鸡飞狗跳的时候如何能完成训练营的计划。
我说过我是一个很自我的人,所以我所有的感官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我渐渐发现,我以为自己是为了孩子,但往往我容易因为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而发脾气,甚至有时候会打孩子。当下很生气,但是之后我会内疚。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迫切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这个时候我同时在绘分享学习情商36计,渐渐找到了一些方法,而且学会因人而异,因为我已经认识到,自己才是最了解孩子的,如果我想要他改变,那么首先应该改变我的心态。我的认知才是我们关系当中的突破点。
陆老师的课需要多听几遍,不管做不做笔记,虽然通俗易懂,但真正内化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进了训练营社群之后,就开始了微课+案例作业+作业点评的模式。第一次微课的时候,陆老师点评了我的作业,我很激动,因为刚刚触摸到一点感觉。每次做微课作业,都容易将自己代入,因为案例太典型,仿佛就是我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而已。再结合自己听课得到的结论去分析,就比较客观,能发现其中的症结所在。所谓看清世事,要做到:既能入,又能出。
群里的氛围非常的上进,有熬夜的,有早起的,这让我不得不努力挪出舒适区,拼尽全力向前奔跑。其中有一次讲座,最好和伴侣一起听,我拉了老公一起。他边玩游戏边听,听了一半,他突然冒出一句:这什么专家啊。我当时惊讶于自己的冷静,用手掌按住了他的胳膊,说了一句:你接下去听。不管是否听进去,我的行为已经说明,求同存异,包容,接纳,已经慢慢深入我的思想。
听陆老师的课。都是利用碎片时间,比如上班时骑电驴听,比如带父亲回老家时,边开车边听,在那种氛围下,人的内心特别平静。我在车上想到长这么大。很少坐下来跟父亲好好聊聊,我们之间的对话,除了工作没有其他话题。于是,我开始和爸爸聊。聊他曾经对我的期望,聊他成长的经历,聊我小时候的趣事。那天的聊天十分愉快,好像我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重新走进了爸爸的世界。那天我和爸爸聊天的场景已经转化成画面刻在脑海里。
当说到原生家庭的时候,我曾经痛哭一场。就在进入训练营前半个月,我还和自己的妈妈大吵一架。我对她说了一句,曾经你也是这么对我的!我现在回想妈妈的反应还是有些难受。我不知道我的话对她来说是相当于几个原子弹爆炸的效果。但我真正感觉到有些话真的是一次都不能说,毕竟,覆水难收。之后我想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听了陆老师的课之后,我就在琢磨如果和妈妈和解,我已经了解到她在我小时候有些让我耿耿于怀的做法其实是当时的她做了对我最好的选择,其实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如何能以自己的想法去评判一个爱你的人的对错。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只论对错,那很伤人。
于是,经历了十节课,我和过去的原生家庭和解
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和现在的自己招手
重要的是现在,是触手可及的未来,加入心理学大家庭,一切都来得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