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公冶长》之十四

《论语·公冶长》之十四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1-09-22 00:45 被阅读0次

《论语·公冶长》之十四 

朱文津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公冶长篇》第十四章,先恭诵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两个“有闻”,字同义不同,后面那个“有”,通“又”,是新的听闻。意思是:子路听到一个道理,若未能实行,便唯恐再听到新的道理。这不是说,子路怕听到新道理,而是勾勒出子路“急行”的特征,听了马上去做,如果没做到,心里会害怕。这种手法,犹如人物漫画,主要突出人物的显著特征,让人一目了然。如果这个人的特征在鼻子,那么鼻子会画得很大、很夸张;如果在嘴,嘴唇刻画丰满,其它略过;如果在眼,那么眼神就勾勒得十分逼真。子路尚勇,勇于实践,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北宋大儒范祖禹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也,故着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子路的特点,行动力超强,闻善即行,所以编辑《论语》的门人弟子认为这一点自己不如,故特别记录在案,作为效学的榜样。

象子路这样的表现,可说是真正发挥出了勇的内涵。先贤子路的行谊,象一杆红旗,迎风招展,告诉了我们三个重要的内涵:闻与行的关系,唯恐的心态,真正的勇,让我们好好揣摩体会。儒家是心性之学,是圣贤教育,目的是断除一切过恶,具足一切德行,把凡夫改造成圣贤,达到生命圆满的状态。所以,听闻是第一步,见的部分。一定从亲近圣贤师长,学习经典开始,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我们的言行。第二步就是照着去做,行的部分。听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如同病人找医生配药,药配好了当然就要吃下去。如果只是配了一大堆的药,而不吃的话,那不是开玩笑吗?病怎么可能会好呢?同样,如果学习经典却不能改过迁善,那凡夫的习染又怎么可能净化,又怎么可能成圣成贤。所以夫子赞叹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而子路是急行,“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之心非常地迫切,不是一般的急,而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量——“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听到了,马上照着去做,如果没有做的话,就担心再听到一个新的道理,到了“唯恐”的程度,这是本章的精华所在。

唯恐”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子路为什么会有这个状态?因为圣贤之道难闻,听到了当然就会照着去做。如果听到了,没有立即行动,一定是内心出了问题:要么听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做;要么动机不太明确,希求心不强;要么虽然想做,但没有决断,推动的力量不够,总之,是心理没有成熟,所以虽然听到了,没有付之实行。

《道德经》上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是讲了上、中、下三种士夫闻道以后的表现。上士坚信,行持勤勉不懈;中士半信半疑,行持断断续续;下士干脆一笑了之,没有行持。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了。而子路就是上士的代表人物,听了马上就行。听了圣贤之道不照着去做,其实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过失。就是好不容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你却拿它打水漂了,白白浪费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改变命运的契机。若是一个久病缠身之人,早一秒离苦,决不等到下一秒。但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好象没什么稀奇,所以不以为然,没有当回事。接着就会有第二次,又听了,但还是没有马上行动。第一次,跟第二次,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第一次,只是偶尔为之,在凡夫份上很正常。但第二次,却是明显受到了第一次的影响,因为第一次的过失,没有生起惭愧和对治,所以自然而然就犯了第二次。因为不觉察,接着还会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就开始养成坏习惯。而一旦习惯养成,那就要命了,一生都是如此,自己还不觉察。所以古人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办大事,皆从小事而来。

《道德经》上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因此,圣人的注意力不会只盯着大,而是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最后自然就做成了大事。反之,小小的过错,一开始没有重视,觉得没关系,但慢慢就变成大事情,等到事情大了就来不及了。

滴水穿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自然界中这种现象很多,皆是一开始没有重视的缘故。所以菩萨畏因,真正有智慧的圣贤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强调慎独,在小处严防。

如曾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终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生手足完好。子路是圣门高徒,得到圣人的耳提面命,当然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所以他的“唯恐”,就是他对这个过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内心生起了真实的量,这个恐惧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心有戚戚焉,一提到这个事情就汗毛直竖,害怕得不得了,甚至饭都吃不下,觉也睡不安,所以他绝不允许自己犯这样的过错。甚至如壮士断腕,为了坚决杜绝这个毛病,“宁愿错杀三千,决不放过一个”,做不到的话,他宁愿不听新的道理,圣人之道,明明是他希求的,但在与对治过失的权衡上,他却忍痛割爱,下了这样一个极大的决断,真正疾恶如仇!对治自己的过恶有如此的勇悍、坚决,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道德经》上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过别人,最多算是力气大;而能够战胜自己,才称得上是强者。《入行论》上说:“进即勇于善。下说其违品:懒惰耽劣事,自轻而退怯。”精进的特征就是勇于行善,他的勇悍是体现在行善上,而不是体现在造恶上。如果是凭着力气大去欺侮人,那不但不是勇,而是勇的反面——野蛮、粗鲁、暴力,跟横冲直撞的畜生没什么两样。先贤子路的勇,就象一面高悬的明镜、一个鲜明的标杆,映照出、对比出我们凡庸的现行和精进的违品。

一是懒惰。该做的不做,甚至一拖再拖,在行善上我们没有力量。常言说:“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如风中烛,风一大,火就灭了,所以要抓紧机会,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样,生命无常,黄泉路上无老小,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到多少岁,所以要趁着现在还健健康康的时候好好地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努力断恶修善,给家人和社会带来快乐。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没时间,而轻易放弃,因为没有智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错的。

二是耽劣事。不该做的下劣的事情,却忙得不亦乐乎,把大把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花在上面。手机、网络,方便了大家,也害了大家。虽然我们是成人,也在管孩子,但我们自己都管不住自己,一空下来,就看微信、抖音,不知不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甚至晚上还熬夜。然后淘宝提供了方便,又成了购物狂,有空的时候,总想上去买点便宜货,心被牵走了。却没想到,付出了最珍贵的生命光阴,只是换来一堆可有可无的垃圾。然后,空下来聊天、闲话。忙这些,很起劲,一到学习,直打瞌睡。

三是自轻而退怯。跟人争吵的时候挺勇敢,不怕得罪人;但真正该作为的,要跟习气对治、拉拔的时候,却觉得自己是个凡夫、是个普通人,何必要求这么高呢。要求孩子、要求别人改的时候理直气壮,但轮到自己要改正的时候,却总是回避、推延、拖拉,甚至别人多说几句就要发火,根本没有勇气直面烦恼、直面自己的过错,所以小小的缺点总也改不了,因为就没有发起一个想要改的决心,如同青蛙在温水里泡久了,苟且偷安。自己是一个心灵战场上的懦夫、逃兵,又怎么可能教导孩子自立自强,又怎么可能带好一个团队,经营好一番事业。

改变命运、改变坏习惯,必须依靠师友的环境,要把自己从一个杂染的圈子里抽出来,放到一个清净向上的环境去,这是一个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先贤子路,原来勇而无礼,初见夫子时,披毛戴角,犹如野人,但拜入夫子门墙,学仁学礼,成为君子人物,夫子赞叹“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成为四科十哲政事科的代表,成为治国理政的高手,“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最后临终也是慷慨赴义,结缨而死,真正做到了唯义是从,视死如归。

行,非常重要,所有的果实皆从行得。凡夫的习气,说易行难,说上十件事,做不得一件事。所以说“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连三岁孩童都知道的道理,但八十岁的老人却未必能做到。所以,行,如赶羊上树,如逆水行舟,完全是逆着自己的习性,反方向操作,这是咬牙切齿的真功夫,一分一分硬练出来的,若是没有坚定的意志,决定不成功。但一般人恰恰就是意志薄弱,未尝不想改善生命,有好乐心,但就是因循苟且,对自己的恶习狠不下心来,所以拖拖拉拉、马马虎虎,改来改去,最后就没了下文了。而且不只一件事,几乎所有的事情,只要是涉及到修改习气之事,往往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甚至很多连开头都没有。所以我们学习圣贤,很大一部分,就要学习他们身上的那种修行人的风骨,大丈夫所为,昂然挺拔,当断则断,绝不苟且。闻与行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辗转增上。闻多思广修行深,闻得越多,越能帮助理清真义,帮助到精准的下手。譬如行善,若只知道于己有益,过于狭隘;若更知道兼能利他,则同一善行意义更大矣。且自利利他不是二事,从究竟来看,只是一事。所以说:“见如目,行如足”,见解的正确无误,比急行更为重要。譬如开车,方向对了,虽然速度慢,一定能够到达;但若是方向错了,则速度越快,问题越严重,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最后还不一定回得过来。

所以蕅益大师说:“子路长处在此,病处亦在此。”学习先贤子路,我们当亲近师友,建立正确的知见,尤其在行持的环节,更要勇悍决断,与自己的烦恼习气划清界限、势不两立!虽然我一下子做不到,乃至常常失败,但我就是咬牙切齿,决不同流合污,终有一天,我们会把烦恼彻底踩在脚下,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勇士!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子路的改过迁善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量?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两个“有闻”,字同义不同,后面那个“有”,通“又”,是新的听闻。意思是:子路听到一个道理,若未能实行,便唯恐再听到新的道理。这不是说,子路怕听到新道理,而是勾勒出子路“急行”的特征,听了马上去做,如果没做到,心里会害怕。这种手法,犹如人物漫画,主要突出人物的显著特征,让人一目了然。如果这个人的特征在鼻子,那么鼻子会画得很大、很夸张;如果在嘴,嘴唇刻画丰满,其它略过;如果在眼,那么眼神就勾勒得十分逼真。子路尚勇,勇于实践,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北宋大儒范祖禹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也,故着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子路的特点,行动力超强,闻善即行,所以编辑《论语》的门人弟子认为这一点自己不如,故特别记录在案,作为效学的榜样。

象子路这样的表现,可说是真正发挥出了勇的内涵。先贤子路的行谊,象一杆红旗,迎风招展,告诉了我们三个重要的内涵:闻与行的关系,唯恐的心态,真正的勇,让我们好好揣摩体会。儒家是心性之学,是圣贤教育,目的是断除一切过恶,具足一切德行,把凡夫改造成圣贤,达到生命圆满的状态。所以,

听闻是第一步,见的部分。一定从亲近圣贤师长,学习经典开始,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我们的言行。

第二步就是照着去做,行的部分。听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如同病人找医生配药,药配好了当然就要吃下去。如果只是配了一大堆的药,而不吃的话,那不是开玩笑吗?病怎么可能会好呢?同样,如果学习经典却不能改过迁善,那凡夫的习染又怎么可能净化,又怎么可能成圣成贤。所以夫子赞叹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而子路是急行,“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之心非常地迫切,不是一般的急,而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量——“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听到了,马上照着去做,如果没有做的话,就担心再听到一个新的道理,到了“唯恐”的程度,这是本章的精华所在。

2. 我有认识到“行”的重要性吗?对照精进的违品,我身上有没有?如何改善?

先贤子路的行谊,象一杆红旗,迎风招展,告诉了我们三个重要的内涵:闻与行的关系,唯恐的心态,真正的勇,让我们好好揣摩体会。儒家是心性之学,是圣贤教育,目的是断除一切过恶,具足一切德行,把凡夫改造成圣贤,达到生命圆满的状态。所以,听闻是第一步,见的部分。一定从亲近圣贤师长,学习经典开始,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我们的言行。第二步就是照着去做,行的部分。听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如同病人找医生配药,药配好了当然就要吃下去。如果只是配了一大堆的药,而不吃的话,那不是开玩笑吗?病怎么可能会好呢?同样,如果学习经典却不能改过迁善,那凡夫的习染又怎么可能净化,又怎么可能成圣成贤。所以夫子赞叹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而子路是急行,“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之心非常地迫切,不是一般的急,而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量——“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听到了,马上照着去做,如果没有做的话,就担心再听到一个新的道理,到了“唯恐”的程度,这是本章的精华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公冶长》之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lw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