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做过这样一个梦?
黑夜沉沉,万籁俱静。月圆而晕,光朦且凉。风吹着厚云,时不时的掠过圆月,为大地投下一片阴影。大山深处,参天林中,篝火大盛,一群黑影,在篝火旁跳啊跃啊,张牙舞爪。直像那无意识的画中人,只会随着画师的心意,变换自己的动作。似舞缺灵韵,似祷缺仙气,似鬼不怕光。你不知自己现在身处何处,但也不敢动,只怕一动弹,那些舞动的黑影,就会瞬间停下来,齐齐注视着你。被那不知名的目光注视着,不会让你好受,只怕会毛骨悚然,如坐针毡。但是,他们终于还是发现了你,他们越舞越慢,越慢越缓,越缓越大,再一瞬间,你看清了他们的脸。那不是人的脸,圆眼怒睁、大嘴如盆,似笑非笑,似哭非哭,非人也。不需要他们开口,你自己就已登然醒转。
也许是受了小时鬼怪片的影响,总有一群邪教中人,围着篝火,以自己独有的献祭,信奉那莫名的鬼神。
也许是看多了民风民俗宣传片,少数民族的风俗中,总会有一场篝火晚会,身着奇装异服,唱着古老而遥远的歌谣。
我们的记忆会自己组合旧时的片段,那些似幻似真的想法,在潜意识里成为我们恐惧的根源。
看到高椅村的傩戏时,我想我又看到了那梦中的情景。只是他们不是围着篝火,而是身处一间屋内。香案摆好,正经供奉着木雕神像,像前一一放好所需法器,两侧墙上悬挂彩绘画轴。随着鼓一敲,锣一响,大戏开始。带着木雕面具的人们,鱼贯而入,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剧情,只需专注于自己所求之事,让那形象鲜明的或鬼或神,为你满足心中所愿。
“凡酬愿,巫神戴假面歌舞”,这句记载说明了傩戏的目的和表演形式。在百年前,这是世世代代侗族人民身传口授下来的神秘巫术,只为酬愿;而如今,已成为戏,秋冬之际,不管是堂屋还是屋外场坪,皆可见。
试着想象一下。百年前,主峰山下,巫水河畔,你徘徊于一处村落之前。太阳尚未升起,山脚下一片雾气朦胧。隐隐的,你听到大地有鼓点的震动,脚步舞动的声响,你想循声而去。数米高的封火墙阻挡了你的视线,条条相通、条条相同的阡陌,迷惘了你的眼。你只能凭着你的直觉,往前走去。青砖瓦巷里,浓重的湿气渐渐浸上你的身,似是要牢牢缠住你,不让你的脚步前行。你拼命地奔跑,远远地,一缕烟气飘来,勾着你,牵着你,带你去到那求神酬愿之处。舞动的巫师,或捧着神像,或头戴面具,或挥舞法器,或伏低迎请。你愣愣看着,一语不发。
来酬愿,来请神,还是来献祭?
这只是想象。
如今的高椅村,生活平静,丰衣足食,秋冬惯例的傩戏,也只是作为丰收之日的点缀,祈求来年的平安。
高椅村的深宅老巷里,也只剩挑着农作物前行的老人家肩上的扁担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似是不堪重负。
巫水河畔,洗衣,濯足,嬉戏,一如往昔,滋润着这里的人,也滋润着这片村落。
现在的高椅村,你可以看到古人技艺精湛的雕梁画栋,做工精细的牌匾门楣,散发墨香的古书遗物,木质穿斗式结构的马头墙,一赏一养的红黑鱼塘,还有最早的监听装置。
吃着侗族农家饭菜,住着侗寨木楼,看着民俗歌舞表演,即使先人不在,也可体会一二。
怀化高椅村:位于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湘西南的会同县的高椅古乡境内。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整个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户两千两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为杨姓,系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侗族。——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