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冯桂芬传】

【冯桂芬传】

作者: 陈良心 | 来源:发表于2023-12-11 00:30 被阅读0次

冯桂芬
晚清思想家、散文家


冯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人物生平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精历算、钩股之学。尝避兵至上海,总司江南机器制造局添建广言馆事。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著《校邠庐抗议》。卒年六十六。

冯桂芬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时属吴县,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冯桂芬八世祖冯惠,始居常熟,后迁长州。冯惠颇善经营,先做转贸生意,后开典当铺,家渐富裕,族谱称他“乐善好施,乡里称之”。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他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愤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桂芬景仰顾炎武(字亭林)的道德学问,其字号“林一”、“景亭”均与此有关。冯桂芬遇事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面临大事、决断大疑,他就会慷慨激昂,直任不辞。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出仕,已经名重大江南北。

道光七年(1827年)应院试,中秀才,颇得江苏学政辛从益的赏识,即被录为学官弟子。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将自己辑的《西北水利说》交冯编校,还让他起草《太上感应篇图说序》。然而之后赴京会试,三次不中。道光二十年(1840)参加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道光二十三年,他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服阕,曾任金陵“惜阴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四年,典广西乡试,得士多名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重返京城。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于南京建都,他则被指派于南京附近的苏州,协助组织军队与太平军对抗。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下苏州,兵败的他前往上海,并继续参与李鸿章的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并协助李鸿章,以英美兵器经验自创淮军。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的主张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维新派奉为先导。俞樾曾经赞扬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显志堂集序》)。

清军夺取苏、常后,他于同治元年(1862)力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府减税十分之一。章太炎在《訄书·定版藉》中曾予以抨击。晚年移居木渎后,在家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曾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对当时的河漕、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工书法,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冯桂芬后卒于木渎寓所,葬在天池山北竹坞鸡窠岭,木渎现辟有“榜眼府第”。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付梓出版。

冯桂芬是中国有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资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变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也是又诸多事功实绩的实干家,经他多年奔走呼吁,江南重赋问题终于得以舒缓,上海同文馆得以创办。

学术主张:文学主张

冯桂芬自幼善于写骈文,未作官时,已经名重江南。他平生好读书,从未荒废学业。中年后,他致力于古文辞。学习各种经说,师宗汉代儒家,也以宋代儒家为老师。除经史外,冯桂芬对其他书也无所不窥,凡天文、舆地、兵刑、盐铁、河漕等,全都细心研究,穷思极虑,探求本原,大有拨乱反正的志向。

冯桂芬的文学主张,要求突破桐城派的樊篱。主张“称心而言”。他在《复庄卫生书》中声言“不信义法之说”,并针对桐城派所标榜的孔、孟、程、朱的“道统”,指出文虽载道,“道非必天命、率性之谓,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数,无一非道之所寄,即无不可著之于文”。又针对桐城派标榜的韩、柳、欧、苏的文统,指出“长于经济者,论事之文必佳,宣公奏议,未必不胜韩、柳;长于考据者,论古之文必佳,贵与《考》序,未必不胜欧、苏”。明确要求“称心而言”,扩大散文的思想内容,解放散文的语言形式。他认为桐城义法是束缚散文创作之例,反对“周规折矩,尺步绳趋”。因此,在他的《校邠庐抗议》中对“于经国大计,指陈剀切”,“凡所陈敷,皆所以救当世之急,在百年前不失为有识之言。”他的文章“长于持论,而拙于叙事”。体现了鸦片战争前后要求打破桐城枷锁的进步潮流。

冯桂芬文,长于持论,不为浮词,以政论文成就最高,往往心细虑周,指陈剀切,气理畅达。有《校邠庐抗议》40篇,最为突出,曾被俞樾比作仲长统的《昌言》。如《制洋器议》开头说:“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但其子所编的《显志堂集》,则将《采西学议》、《制洋器议》等最有代表性的18篇略去,仅收22篇。

秉承顾炎武思想

冯桂芬受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影响,十分尊重敬仰顾炎武。凡抵京城,必前往顾炎武祠致祭。冯桂芬自己相信二种操守:第一,是万钟粟千匹马也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年少受贫时他懂得通晓和了解民情,留意民间掌故。第二,是私下自谓:不居人之下,在人们眼里,他永远是个文人学士,不以吏事相许,不凭官位对待他人。

其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有四点:

一.较早地提出了系统的变法主张。涉及经济、社会、教育、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二.鲜明提出较为全面的“采西学”主张。从“制洋器”起步,提出“采西学”将学习内容从西方的坚船利炮加以拓展。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法后王”后加上“鉴诸国”,不仅要从历史眼光,更要从世界意识的维度开展变法。特别是其六不如夷说,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以唯善是从消解近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他认为在法里,古今、中西之别都不重要,善与不善才是惟一标准。

四.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虽然他官做的不大,但在京师十多年,且在翰林院,与上层官僚关系密切,有机会了解很多政治具体运作过程的内幕,对他改革思想的深刻性、方案可行性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校邠庐抗议》原稿中,冯桂芬本有设立“奇才异能科”的建议,但考虑到操作难度,最终定稿时删去。

博采众长

冯桂芬做学问讲求以有用为主,做文章主张没有空话。他论述改革政治的道理,确实能够阐明古代先人统治的哲理精神,而针砭末流的过失。他曾经写过四十篇评议,按他自己的说法:“读书十年,涉历艰难情伪三十年,间有私议,不能无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至羼以夷说、而要以不叛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就是说博采众长而不离代圣人进言的宗旨。

学术成就:思想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桂芬“惟善是从”的思想根基于中国文化中的见贤思齐、刚健有为的传统,是从中国文化本土生长出来的、可以导致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极其宝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冯桂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加全面地论述了向西方学习问题。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传统,肯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不过,军事工业只是他学习的一个方面了。冯桂芬指出“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皆得格物致理。舆地书备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看到了“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明确提出在农、工业生产中采用机器的主张。究竟夷之长技有哪些?冯桂芬的认识较魏源有较大的进步。他总结出中国五不如夷。除了认识到船坚炮利不如夷外,还认识到“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里冯桂芬除了在技术方面外,还提出了“君民不隔”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冯桂芬提出了“自强攘夷”的主张,他把其主张概括为“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非常强调中国自己掌握新式技术。他用了一段很精彩的话:“或曰,购船雇人何如?曰,不可。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利器在人手,以之转漕,而一日可令我饥饿;以之运盐,而一日可令我食淡;以之涉江海,而一日可令我复溺┅┅借兵雇船皆暂也,非常也。目前固无隙,固可暂也。日后岂能必无隙,固不可常也。终以自造、自修、自用之为无弊也。”这里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中必须自己掌握经济命脉,才能确保独立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于今天第三世界诸国在同发达国家打交道有借鉴意义。

冯桂芬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有所不满,建议改革时政。他重视西方经世致用之学问,主张采用西学、制造洋器,他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外洋诸国富强新术。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冯桂芬去世以后,他的治国理论,如: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洋器等等评议,全都被朝廷甄别、采纳,大部分得以施行。即使到光绪年间大搞变法,也是要变法而没能背离他的统治之道。

其它成就

他擅长于书法,以篆书、隶书著称于世,尤其精于隶书。冯桂芬人品方正,举止严肃,清心寡欲,摒弃安逸。入朝为官初期,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就看重冯桂芬,认为他是国家的人才。在林则徐编辑西北水利的书籍时,冯桂芬参与编校工作。

他曾经辅佐陶澍,以及作李鸿章的幕僚;建立会防局,调和中外,处于清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冯桂芬是最富治世之才的学者之一。冯桂芬家居遇事奋发,不避劳怨,服官虽仅十年,凡漕河,建学,积储诸政,以及条议等等皆出其手。他精研算学,赏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罗经,以步田绘图。冯桂芬著述颇丰,其中《校邠庐抗议》二卷,关于改革腐败时政的见解,切中要害;显示了冯桂芬熟谙西洋事务和他的进步思想。因此该书尤为世人所重。

主要著作

著有《校邠庐抗议》《两淮盐法志》《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十六卷、《弧矢算术乞田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显志堂诗文集》十二卷、《使粤行记》《两淮盐法志》等书,成卷数以百计。

藏书之家

清思想家、藏书家。字林一,号景庭,晚号怀叟,别号邓蔚山人,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补县学生。道光十二年(1832)举于乡。二十年(1840)中进士,授编修,补右春坊右中允,入李鸿章幕府。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多次建议改革时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约20年。所学甚博,经史掌故之外,于天文、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任《苏州府志》总纂官,为东南文史耆宿。家有“一仁堂”、“耕渔轩”藏书楼,牙签万轴,并请龚子韦负责管理和整理藏书,同治十二年(1874)叶昌炽偕管礼耕等人曾为之整理书籍20架,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藏书印有“检校邠诗小经济”、“校邠庐”、“邓蔚山人”等。著《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失算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等。

《校邠庐抗议》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创作的政论集。冯桂芬写定《校邠庐抗议》时,正是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北京条约》签订以后。

书名由来

“抗议”,冯桂芬自称是沿用《后汉书·赵壹传》语,即“位卑言高”之意。查《后汉书·赵壹传》,并无“抗议”一词,只有“抗论”,冯桂芬借用此词,表示自己虽然位卑但仍言高。“校邠庐”三字连用,前无典故,是冯桂芬首创。“校”为“校正”之意。“邠”为商、周时代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西周时期,“太王亶父”(即周太王,别名公亶父,名亶,出生于豳(今陕西旬邑),上古周部落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居住在邠,因爱民、对入侵之狄行恕道而出名,“邠”遂成为对外实行恕道、羁縻的代称。

内容简介

上册各议为:公黜陟、汰冗员、免回避、厚养廉、许自陈、复乡职、省则例、易吏胥、折南漕、利淮鹾、改土供、罢关征、节经费、筹国用、杜亏空、复陈诗、变科举、改会试、广取士、停武试、减兵额、严盗课、制洋器,共23篇。各篇之首皆粘一黄色签条,上有李鸿章批注,多则二三百字,少则五六字。

下册各议为:善驭夷、采西学、重专对、变捐例、绘地图、兴水利、均赋税、稽旱潦、改河道、重酒酤、收贫民、劝树桑、壹权量、[1]稽户口、崇节俭、复宗法、重儒官、裁屯田、寓兵于工、通道大江运米运盐、垦荒、上海设立同文馆、用钱不废银、以工巧为币,共24篇,均无签注。

全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等个领域,指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方向,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开放思想。其中采西学、制洋器、改科举等多项建议被洋务派所采纳,进而成为洋务政策。其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被概括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成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对清末政治、经济演变的影响甚大。

《校邠庐抗议》是一部政论集,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此书共收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

《校邠庐抗议》,不分卷,清“吴县冯桂芬林一著”。卷端题李鸿章签注。1883年(光绪九年)广仁堂刻本。半页10行,行23字,小字双行,字数相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栏。板框17.5cm×13cm。版心下刻“广仁堂”3字。凡2册。
书前为《曾文正公覆冯宫允书》,1861年冬十月作者撰《校邠庐抗议自序》。封皮右下部署“李鸿章谨签”字样。

作品影响

《校邠庐抗议》先由作者自刊,因洋务派势力尚未形成,反响不大。至同治、光绪年间,才被奉为改良思想的先声而大加翻刻。此本翻刻水平平庸,但因有当时政府要人的签注,价值非同一般。

同一版本的其他人士签注本,故宫博物院尚藏有10种:宗人府府丞葛宝华、宗人府副理事官恩斝、宗人府主事宗室继仁、候补主事松溥,以及未署职官者载武、荣光、陈懋鼎等人的签注本。多位清代官员同时分别为一书签注,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此书的重视。

《苏州府志》总纂官

冯桂芬晚年迁居木渎,受邀担任《苏州府志》总纂官。
他把修志局设在自家的校邠庐,并大胆启用苏州的年轻人参与,后来这些人联翩科第,“成者不可胜数”。
1874年春,《苏州府志》进入收尾阶段,冯桂芬殚精竭虑而逝,时年66岁。
8年后,《苏州府志》刊行。

慈善事业

冯桂芬的慈善行为广泛而深刻。在江苏巡抚吴元炳的称赞中,他收养江南北流亡,设立抚恤局,专事掩埋、栖流,并创立保息局、安节局。此外,他还经理女普济、锡类两堂,为堂屋建设提供经费,使慈善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在太平军攻占苏州时,冯桂芬不屈不挠,居民们依然能够继续管理一仁堂,掩埋成千上万的难民尸骸。

避居上海期间,冯桂芬更是展现出卓越的慈善举措。除了设立抚恤局、掩埋、栖流之外,他还创办了保息局和安节局,专门救助战争难民。同治元年,上海爆发大疫,他积极倡导成立保息局,为苏州来沪的同乡提供医药和棺材。这一慈善举措得到了广泛支持,不仅覆盖苏州难民,还扩大到其他地区。

清军收复苏州后,冯桂芬被委托重建苏州的慈善组织。同治三年,在江苏巡抚李鸿章的关注下,他领导一批苏州绅士重新制定各善堂章程,清理原有的慈善组织,亲自兴复女普济堂、锡类堂和丰备义仓。他对苏州慈善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冯桂芬的慈善思想逐渐发展,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他阅读了大量西方书籍,与西方人交流密切,因此在《收贫民议》和《复宗法议》两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改革设想。他关注荷兰国的养贫、教贫二局制度,提倡在江浙等省普遍推广善堂、义庄,以改善社会状况。

冯桂芬的改革构想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他努力将其付诸实践。苏州洗心局即是他父子共同创办的慈善组织,专门收容那些失学误入下流的旧家子弟。该组织实施了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注重改造受助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益之人。

洗心局的影响逐渐超越苏州,扩展到江浙地区。在晚清时期,类似功能的组织也相继涌现。这些新型慈善组织虽然与冯桂芬本人无直接关系,但却与他的改革思路契合。

总体而言,冯桂芬以其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慈善举措,为中国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故居

冯桂芬故居,即显志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鹭飞桥畔,现作为景点“榜眼府第”开放。建于清代中期,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分成东西两路。东路依次门厅、大厅和后楼。大厅额“显志堂”。面宽三间,深九檩。西路有书房和书楼二进。
2019年3月,冯桂芬故居被省政府列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简介

冯桂芬故居,即显志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鹭飞桥畔,现作为景点“榜眼府第”开放。


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分成东西两路。东路依次门厅、大厅和后楼。大厅额“显志堂”。面宽三间,深九檩。西路有书房和书楼二进,书房即“校邠庐”,梁架及吊篮等雕刻十分精细,为冯宅木刻之精华所在。其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堂中步柱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步柱,短柱高高挂在草搁梁上,短柱上都雕花篮美化,所以称为花篮厅。楼厅前有一砖雕门楼,所刻戏文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中枋刻有四个大字 通德高风 ,为桂芬座师潘世恩所书。
民国时期,石家饭店在此经营饭店旅社。解放初期为木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木渎镇政府在内办工厂,先后有木渎味精厂,沪光饮料厂、中心小学校办厂等。1996年开始修复,宅后花园为1998年新筑。
1999年被列为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冯桂芬故居被省政府列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桂芬墓: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冯桂芬在木渎病逝后,葬于藏书天池山北竺坞鸡窠岭上,左宗棠为其立传,李鸿章为他写了墓铭,并由左宗棠书丹。冯墓为冯氏及妻、妾的合葬墓。


现存情况

墓座向朝西,墓前原有六十五级石阶、五重拜坛、石坊,现仅存石阶三级,余均不存。

相关文章

  • 走进冯桂芬故居

    星期天那天,上午在木渎古镇某医院,帮老父亲的医保卡消掉住院状态,他们告之要去相城区医保局处理,想到是休息天不办公,...

  • 走进冯桂芬故居(续)

    上楼梯来到书楼,书楼上有许多精美的红木家具,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同事张厂坐在红木椅子上说:“我来享受一下。”走在红色...

  • 不合时宜的梁鼎芬

    男子姓名中,我偏爱“芬”字,冯桂芬,梁鼎芬,郑衍芬等等,看似女性化,可用到名字里反而有股清贵气。这其中最漂亮的便是...

  • 书房对联选萃:林泉(四)

    我们继续讲“林泉”。 下面看冯桂芬(1809-1874)先生一副: 邀云作伴远忘返,与鹤分巢宽有余。 ...

  • 洋务导师,变法先驱,晚清名士冯桂芬

    相较于日本,中国的变法不仅起步晚,更阻力重重。康梁的失败不仅足见守旧派之强大,亦凸现出维新派本身的幼稚和弱小。强弱...

  • 书房对联选萃:修身(三)

    我们继续说“修身”。 先看冯桂芬(1809-1874)先生一副: 结德言而为佩,援雅范以自绥。 这一联...

  • 冯兰芬

    我认识她很有几年的时候,但是并没有什么交往,以往都是我太太与她攀谈。 我的印象里,她容长脸,眼睛弯弯的,说话细声细...

  • 畔田儒林正传(2)

    明经少年立祖训,读书手艺传百年 按: 据畔田中村荣登公后嗣陈述明叔考证,畔田读书第一世家为陈桂芬家族。陈桂...

  • 文艳彬彧

    习作。 语出《隶释·江山阳太守祝睦后碑》:“文艳彬彧,渊然深识,怕然执守,躬洁冰雪。” 清 冯桂芬 《<广西乡试录...

  • 「日记」打点

    冯桂秀出了车祸,小腿断了。冯桂秀的男人立马打电话给交警大队的儿子,上上下下都打点好了。冯桂秀的大闺女问:“人交警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冯桂芬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hz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