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你会“共情”吗?

你会“共情”吗?

作者: 润东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1-03-12 22:05 被阅读0次

    这是我的第 111 天分享

    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常常像下面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

    “妈妈,我有件事想和你说。”

    “说吧,爸爸妈妈是最关心你的了。”

    “我最近对XX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

    “什么?你不想学习了?你知道为了让你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做了多大的牺牲吗?从老家搬到城市里,每天省吃俭用......”

    后面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他的心里,你根本不了解他内心是怎么想的。以后就算真的再遇到问题,也很难向你吐露真心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冲动行事”。比如对方说了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喜欢匆匆忙忙地下结论,力求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深度了解对方的需求。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01

    “聆听”对方说的话

    1. “聆听”的五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1)不听别人说话

    (2)装模作样:“是的;恩;没错...”

    (3)听一部分留一部分

    (4)努力听对方说的话

    (5)最高层次:移情聆听(“共情式聆听”)

    1. 四种对方“反感”的回应方式

    (1)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错”或者“对”)。

    (2)追根究底:依照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探查别人的隐私。

    (3)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4)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下面我给你分享一个父子之间沟通的片段,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儿子:“最近学的都是一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亲:“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现在觉得挺有用的。”(好为人师)

    儿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

    父亲:“你知不知道,把你养到这么大,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我不允许你中途放弃。”(价值判断)“你应该多读书,少看电视。”(好为人师)儿子不说话了。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的内心想法:

    儿子:“最近学的都是一些不实用的东西。”(我在学校遇到了一点问题,好烦)

    父亲:“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现在觉得挺有用的。”(又开始好汉提当年勇了,可是我不在乎那些,我现在只关心我的问题。)

    儿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我是有根据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父亲:“你知不知道,把你养到这么大,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我不允许你中途放弃。”(我好惭愧,我是不是注定一事无成?)“你应该多读书,少看电视。”(问题不在这里,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我们的大脑很神奇,它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想的才是对的。一旦发现别人的想法与我们的不同,我们就认为他是错的,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说教”。

    “好为人师”是谈话过程当中最容易遇到的情况。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你平时的沟通,或者网上的评论。

    仔细回想一下,当有人意见与你不同的时候,你是不是下意识先急着反驳他,而不是尝试深入思考?

    1. 我们可以尝试做什么?

    不要一开始就对难过的人说“加油”。研究表明,如果你对一个难过的人说“加油”,他会更难过。

    相比于“加油”,你可以这样做:

    ① 一阶:简单重复对方所说的话(对方:“我好难受”;你:“你好难受。”)

    ② 二阶:将对方表达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转述(对方:“我好难受”;你:“你现在感觉不是很舒服。”)

    ③ 三阶:加入情感认同(你:“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确实不舒服。”)

    ④ 四阶:转换角度,把自己当成对方(你:“你这样想,是不是担心XXX?”)

    ⑤ 五阶:尝试提供合理解决方案(你:“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吗?/要不要尝试一下这样...”),切记不要马后炮(“你看,我当初就说了别这样,你偏得这样......”)

    1. 我们是否需要一直使用这个习惯?

    如果闲聊或者紧急的事情,就不必坚持使用这个方法了。

    比如,有人走过来和你说:“洗手间在哪里,急!”此时,更合适的回答是直接告诉洗手间在哪里,而不是回应:“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肯定很难受吧。”

    02

    尊重差异

    1. 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一开始做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可能会比较难,为什么难?

    因为有两大障碍挡在我们面前: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名词来源于《原则》)。

    自我认识障碍是我们潜意识里的防御机制。当遇到可能让我们觉得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或者别人与我们意见不同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开始“防御模式”,抵挡这种“攻势”。

    思维盲点障碍是由于两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就像“盲人摸象”,有人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有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腿。角度不同,得出来的观点也就不一样。

    1. 如何“求同存异”?

    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核心就是“思考别人的思考过程”。尤其要思考与你意见不同的“可信度更高”的人士,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思考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对方接触过的认知背景、本身的思考模型,这样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就更容易理解他是怎么想的。(之前发过一篇相关文章,你可以看一下:“观点不同”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书籍:

    1.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 史蒂芬·柯维

    2. 《原则》 作者 瑞·达利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会“共情”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kt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