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烂漫,春光明媚,一路驰行,到达千阳燕伋望鲁台。
八千多平方米的家风家训广场上,文化道旗猎猎作响,像是特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广场两边,站立着的家风家训展牌,从红色领袖到文豪大家,由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悠悠的中国文化味道,弥漫在广场的每个角落。文化的魅力有多大?这一个个在历史深处发光的名字,一个个后世昌盛的家族就是最好的回应。
正在感慨欧阳修的家风家训,身旁友人问了句:“身为孔子七十二贤人弟子之一的燕伋,应是孔子的杰出的弟子,为何在《论语》中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仔细回想一下,好像确实如此。是孔子不重视他,还是他不够活跃?但望着他用衣襻撩土垫足,引颈远跳,日积月累形成的高约十米,底径三十余米的望鲁台,又觉自己想得狭窄了点。一个人的言论能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固然难得,但一个人若能用授教的实际行动来奠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准则,那他的思想并合行动的光辉更突出了贵气。所以其事才被载入《史记》《家语》《资治通鉴》《宋史》《周里文献考》《陕西通志》《凤翔府志》等众多史志。故,燕伋辞世后历代朝廷都对其大加封赠。从这一点来说,他用踏踏实实的传承,让更多心灵被启迪,这应该就是他交给恩师最好的答卷。
燕伋是西北大地上孔子的唯一贤徒,因为这传承的力量,于是就有了今天大家登临的望鲁台。思念有多重,十八年的念念不忘堆成山。可以说,望鲁台,既是一座凝结感恩之情的尊师台,又是一座传承文化经典的接力台。因此,燕伋被誉为中华尊师第一人,其尊师寓意彪炳史册,日月可鉴;其意境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燕伋十七年的三次赴鲁,十八载的开馆授课,让孔子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绵延。两千多年过去,他依然怀抱经卷,目光慈祥地矗立在广场中央。来到这里的老老少少,会不约而同向这位贤人送上自己最诚挚的崇敬之情。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我不禁陷入沉思。
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台阶两旁的儒家经典如影随形。走着走着,恍惚中似乎有清脆的童音伴春风入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传唱了两千多年的抑扬顿挫,一次次敲响炎黄儿女的心房,最终沉淀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岁月翩跹,正是这沉淀并穿越时空化的生生不息的给养,中国文化才根深叶茂。
沐浴在春日暖阳中,思绪翻飞。燕伋,他从师者的身上获得力量,又以师者的身份,让“入孝出悌,贤贤易色,温良恭俭让,里仁为美……”的声音传遍千河大地。作为一名弟子,他是国人尊师的楷模;作为一名师者,又是后世之师的典范。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回报恩师的谆谆教诲,又用自己的坚守执着,让生命的色彩泽被后世。今天,所有站在他面前的中国人,都应该用继承与创新让他的生命继续被拉长。
我作为一名两千多年之后的师者,在随着这缓缓上升的台阶,念着这朗朗上口的经典时,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设问:当入行时单纯的初心,被淹没在忙碌疲惫的奔波中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当施教中无奈苟且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一种信仰的坍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呼吸着春天的味道,品味着儒家的经典,不觉步履沉重。
一个人,一辈子专注一件事,一样可以让生命有厚度有长度。所以,在生活节奏异常繁杂的今天,怎样才可以摒除杂念,让自己的平凡向光而行?若能脚踏实地,将意志用信念凝结成海,即使没在枝头绚烂,但扎根于土的生命一样可以有质感。燕伋,是一名在源头奋力前行的拓荒者。我们,应该成为前进途中的继承者。
在燕伋祠的大院驻足,耳畔传来啾啾鸟鸣。苍松静静守候在燕伋周围,旁边的垂柳依依,让这静谧的刚毅多了一份柔和。燕伋手捧竹简,目视远方,须发飘飘。几只春燕上下翻飞,像是衔拾了朝霞,还要等待夕辉。我带着满腔感动,徐徐而行。
终于登上望鲁台的最高点,迎接我的,不只有风。土地,河流,田野,小径……视野的远处都是如诗如画。闭眼凝神,轻柔的春风拂面而过,放眼东望,就让春风带着所有的思念、感恩、崇敬飞往齐鲁大地!
脚下,一片一片的农田绿意盎然。几树海棠点缀其中,争奇斗艳。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更迭,在天地之间碰撞,交汇,融合。一个人,想万古流芳实属不易。但,浮浮沉沉中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走过的痕迹,应该不难。所以,安于质朴,静守清欢,让内心的充盈和生命的自在,如潺潺流水般,源源不断。这仅此一次,绝无重来的生命历程不容辜负。
春阳渐浓,带着难得的意犹未尽与燕伋告别。身旁走来一对年轻的母女,母亲用温柔的语调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女儿奶声奶气地跟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母女二人,在一片春光灿烂中一步步登上望鲁台。
再抬眼望,天空高远清朗,几只春燕,自由自在。它们要飞向哪里,我不知道,唯一确定的,是它们歌唱的声音,是从望鲁台发出的。
“经纶满腹,尊师重教,业冠秦域称儒范;仁义立身,筑台望鲁,道传华夏属超贤”。燕伋,你当初的心愿实现了吗?
(本文于2023年4月22日发表于《宝鸡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