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诸葛亮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如今诸葛亮这三个字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而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智慧的化身。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真有如此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吗?
其实不然,诸葛亮在历史上的确真有其人,但是真正的诸葛亮远没有如此的小说《三国演义》中那么的神机妙算,更没有小说和影视中描述的那么多不朽的功绩。诸葛亮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很多事件都是作者罗贯中在小说中虚构的。《三国演义》中,除了人物名字没有杜撰外,其中很多情节都是历史中没有,或者与史料记载完全不符,都是罗贯中他老人家虚构的。
比如“火烧新野”,就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三国演义》中的“火烧新野”剧情全是作者罗贯中凭空虚构的。史书《三国志》记载,当时刘备就在樊城,,所以小说描述的“放弃新野,火烧曹军”,然后进驻樊城。纯属子虚乌有。
再如“草船借箭”,原本是孙权带领士卒乘船前去侦查曹军情况,被曹军发现之后,一阵乱箭将孙权的草棚船一侧中箭,并使船只倾斜,然后孙权掉转船头逃跑,曹军又一阵万箭齐发,让孙权的另一侧又射满乱箭,如此一来反倒使孙权的船只恢复了平衡。孙权顺利逃回,而船中人员没有一个受伤。孙权下船后哈哈大笑道:“感谢曹兄赠箭”。罗贯中把这个事实稍加改动,还增添了诸葛亮“设坛祭风”等传奇色彩,就成了如今广为流传的“草船借箭”了。
《三国演义》中,诸如此类与史料记载不符的情节很多。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本不存在的场景呢?还要褒扬刘备、神话孔明、贬黑曹操呢?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缘由。
第一、罗贯中是小说家,而不是史学家,更不是史官。为了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为了达到作者需要的文学效果,小说可以天马行空,随意虚构,以此达到扣人心弦,以及其他的文学目的。比如“桃园结义”就是虚构,以此传播“忠义”文化。
第二、罗贯中构想、撰写《三国演义》除了要追求可读性之外,还有其更深远的民族意义。罗贯中把诸葛亮描写成神话般的人物,除了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高风亮节的将相之材以外,还涉及到对古代历史延续的正统之争。在宋朝以前,曹魏一直都是正统,就是在北宋时期,人们都还是尊崇曹魏为历史延续的正统。直到南宋的朱熹,曹魏的正统地位才被彻底颠覆。南宋时期的局势与三国时期极为相似,都是长江以北被别人占领,并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南宋抗金和蜀国抗曹魏都是南北之争,还有就是刘备的蜀国称为“蜀汉”,所以,南宋学者朱熹就把“刘蜀”奉为正统,曹魏的正统身份被彻底推翻。
南宋以“汉”正统,可以激发民族热情,鼓舞军民抗击外敌。以至到后来抗击女真等少数民族中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所以南宋以后,不管是历史著作或是文学作品,诸葛亮这个一生都在“光复汉室”的人物,就成了一面旗帜,成了民族精神的代表,一直被人们推崇。这就是罗老神话诸葛亮,老褒扬刘蜀的最根本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