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做《10000小时天才定律》,还有一本书叫做《20小时掌握1项技能》,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学会一项技能,做好一件事,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就可以啦,其实不然。
我来举个反例,你每天开车上下班,开了几十年,10000小时肯定有了,是不是开车技术就一定好呢?当然不是。
许多老司机照样开车出事。
你当老师,讲课讲了一辈子,是不是就一定是教育家呢?
心得体会总是有的,但成为教育家的却了了无几。
这是对第一本书的质疑。
至于第二本书,并不是什么技能,都能在20小时之内就可以掌握,对于一些简单的技能,20小时也只是个入门,达不到掌握的程度。
两本书的书名之所以这么说,我想,只是在强调花时间练习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则是练习方法。
怎么样才能既花了时间,又能成为某项技能的高手呢?
答案还是一本书的名字——《刻意练习》。
练习,大家都知道,但怎样练习有效果,效果好,却是大有门道。
刻意练习的理念是建立在以下两种假设基础上的:
1,技能通过逐渐训练是可以达到专家级水平的。
2,每天、每次练习的小任务,正好是你不会,但又正好可以通过学习得以掌握的。
刻意练习分为4个步骤:
第一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
要对你的目标进行工程化的分解,要设置颗粒化的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里程碑,或者是进度条。
《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讲得阶梯原理,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环节,每天练习的小任务的颗粒化设置是关键。
第二步,只在学习区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我们把要学习和练习的内容分布在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在舒适区练习没有效果,就像我们每天开车,每天做饭,可我们并没有成为赛车手,也没有成为高级厨师。
在恐慌区练习也不成立,就像一个没有学过开车的人,你让他直接开车上路,他就只有恐惧了。
没做过饭的直接去做饭,虽然危险没有开车那么大,但也会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能够成长的,必须是学习区,所以,学习区练习的内容设置就非常关键,简单了不行,复杂了也不行,教育学上有个名词,把这个叫做最近发展区,我们这里还叫学习区,只有在这个区里进行大量重复训练,效果才好。
第三步,保持持续的高质量的反馈;
每天练习内容的难度,也就是那个小任务的难度,必须保证是你在学习区练习的内容难度,太简单了就回到了舒适区,太难就跑到了恐惧区。
一般来说,你已经掌握的内容,要占你练习内容的50%至70%,这就需要每次练习过程中,练习完成后,要及时反馈,及时客观地分析练习效果,及时调整小任务的完成难度。
及时、客观、有效是高质量反馈的要求。
第四步,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模型。
所谓心理表征模型,就是在你心理形成的具象画面。
你可以使用现有的各种模型,这些模型都已经过无数人的验证;
你也可以创建并验证优化自己的高质量心理表征模型。
总之,
一旦你的学习习惯固化,形成惯性,你就要格外小心。因为,这就是你的舒适区,你必须不断调整,让自己始终在学习区进行专注练习,保持痛苦,并不断吸收营养,你才能完成刻意练习的任务,成为某项技能的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