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成优势计划《刻意练习》第二天阅读任务并整理要点如下(暑假阅读时只顾着兴奋了): 关键词:心理表征(有意义) 刻意练习(走出舒适区)
(1) 可以将心理表征看成一种特别的、可以迅速处理大量信息的心理结构,它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键词:信息有意义)
(2) 任何领域的心理表征与技能本身,都有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磨砺技能可以改善心理表征,而改善心理表征又有助于精进技能。
a.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所有的活动都有迹可循。
b.心理表征帮助解释信息。对某个主题研究得越深,相应的心理表征越细致,越能帮助消化接触的信息。
c.心理表征帮忙组织信息。良好的心理表征能够把看似杂乱的信息组织起来,从而得到意义。
d.心理表征帮助预演流程。在做事情之前,已经建立起的心理表征会使得对整个事情的规划更加清晰。
e.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心理表征不仅是学习的结果,还可以帮助学习。这一点可以以学音乐的人为例:如果一个人已经对音乐建立起高效的心理表征,他在练习新的乐曲时,对整个乐曲最后应该呈现的效果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够帮助他监察自己的表现,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纠正,他的练习是非常高效的。
(3)在所有领域中,总有一些训练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加有效。最有效的方法:刻意练习。 如果不花费无数小时进行刻苦练习,没人能获得杰出的能力。 要注意的是,时长是刻意练习的必要基础,但如果只有时长而没有良好指导和练习策略,再多的业余练习也达不到显著的效果。
采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指导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否则可能导致时间浪费。
(4)在高度发展的行业内,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愈加复杂,相应导师或者教练的教授方法也更加精细化,学员水平的提高与教学方法的精进互相促进。任何想要在行业内获得杰出能力的人,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但由于全职导师非常昂贵,因此常见的模式是学生每周跟导师上几堂课,导师针对学生水平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勤加练习以便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说的“刻意练习”,它有以下特点:
a.刻意练习针对的技能,是已经高度发展并有一整套标准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中应有导师进行指导。
b.刻意练习需要人们适度走出舒适区。
c.刻意练习需要有总体目标,并且拆分为一系列的特定目标,更有策略地提高技能。
d.刻意练习需要“刻意”进行,简单执行导师的指令是不够的,学生必须专注并有意识地采取行动。
e.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便及时调整。一开始的反馈多数来自导师,但随着练习推进,学生逐渐能够自我监控并发现错误,这种自我监控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f.刻意练习与有效的心理表征互相促进。随着水平的提高,心理表征越来越清晰,而高效的心理表征又有助于提高水平。
g.刻意练习着重关注已获取技能的某些方面,通过针对性练习,获得整体水平的提高。
尽可能地进行刻意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领域并不完全适用刻意练习,也可以尽量向刻意练习靠拢,比如在没有专业导师的行业,可以去辨别哪些是行业中的优秀从业人员,吸取他们的经验并成长。
(5)关于“1万小时法则”,简单重复并不能获得进步。但 “1万小时法则”也传达了一个正确的理念: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付出无数小时的刻苦努力。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事实是,成就的达成并不与一个固定的练习时间挂钩,可能是1000小时,可能是1万小时,也可能是2万小时……
2.读书《细说汉字》22页,看完“井”“木”部,不明白作者将“用”““甬”放在“木”部为何?难道因为“用”的材料是“木”?
3.整理完上学期所有字源课件,共300多个。一下字源课件开始做起。
4.感谢陈慧君主任,感谢胡蓉老师,晚上已拿到两本共读书。 先翻了翻两本书的目录,挺喜欢的,我以前这类书看得少,正好补补。
本来自己寒假学习工作计划就制订得比较密集,但鲁迅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还有的。于是,将“外出”那栏表格改成“课题读书”,读书任务又多加了一项,这个寒假除了回去大团圆下,推辞掉其他一切小聚会,哪里也不去,也要将订好的计划完成。
完善好计划,将课件放在一边,迫不急待先看了《如何写叙事》的专题一,认识教育叙事。 一对照,觉得自己对叙事的概念我理解得也差不多,但自己年轻时无人引领加上自我封闭,需要恶补的东西太多,年轻时不会学习写东西,现在又忙着拼命学习实践没时间写东西。这不是好的状态,希望自己越来越从容,每天能够好好梳理吧,从日志渐渐向叙事靠拢。
今天读的专题一部分,知识点理解不难。梳理下:
一、背景、本质与定义:教育叙事的出现为我们教师研究,反思,成长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条自我发展的路。
二、基本特点:
(一)真实性:假想编造无意义无价值
(二)人物性:投入体验,生命在场
(三)情节性:起承转合,具体完整。
(四)可读性:写作要得法。
(五)感悟性:形而上,诗而思。
三、与其它几个概念的区分:
(一)与教学实录比(都有“录”):
1.内容上不是有闻必录全程记录,而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是其中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2.形式上,不是“再现”,是在“录”的基础上,“夹叙夹议”,更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教师的思考。
(二)与教学反思比(都有分析和思考)
1.反思对象上,不是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观察、审视、诊断和自我监控(包括教学内容、行为、效果)都要研究,而是只研究某个行为或现象,某个重要环节或某个精彩片断或某种巧妙方式。
2.时间段上。教学反思可以课前思,课中思,课后思,而教育叙事只能是事后的。
(三)与教学案例比 教学案例包含背景、事件、分析与启示、问题的解决等几部分,要对事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更专业理性些。 而教育叙事则随性些,感性化,甚至抒情化一些。
四、作用
(一)是记录教师教学成长的重要方式。 格式不严格,易操作,是教师思考和创造的源泉,经验不浪费。
(二)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帮助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恩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教师改变日常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加强职业认同感,价值感,幸福感。
1.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2.充实丰富教师心灵,改变教师单调平庸的人生。
其实,书中的案例也挺让人有感触的。
(1)那个脑瘫的飞飞让我想起上半年教四年级的张春燕,之前,老师都特殊照顾她不上操,不上体育课,我问过她想不想上操上体育课,她说非常想,然后我请自愿陪护她的同桌随时保护她,自从她正常参加各类活动后,孩子就变得开朗爱说爱笑,上进心特别强,由于口齿不是太清楚,就将暮省单当作抒发的地方,每天都写很长等我批改…… 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包括那些“老油条”,当你想办法让其恢复尊严的时候,都是孩子自愿积极向上的时候,虽然有时候这小火苗只是瞬间,那也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小火苗灭了,任你打骂讽刺挖苦,麻木的心灵都只剩下无动于衷。说到这儿,我想起干老师梳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习的正循环图。成功是成功之母。
曾经教过的那些“星星”们一个个闪现,后进生是各不相同的,你在他们身上有时花费无数精力在现有的评价体系里是无法得到认可的,甚至会招来同事的嘲笑。但是这些孩子在你教他时表现的尊严感会让你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尽管有些孩子离开你以后的表现令你痛心。但那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范围了。
(2)公开课冷场的案例,这对于我来说,太正常了。有时候道理都懂,可实践中却还会一犯再犯,光写个叙事反思,找出问题所在真能解决所有问题?答案肯定不是,但这正是走向专业发展的起点,如何分析学生学习的起点,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有效,每个都是需要学习并进行无数次专业训练的,拿最近才看的书说就叫“刻意练习”,没有“一万小时”,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成功驾驭课堂呢。可惜我懂太迟,但幸好现在已知道了。
(3)《鲸》的实录让我想起在山西的研课,批注习惯很重要,但说明文我们到底要训练孩子什么呢?
(4)《鸟语》上半年我也上过,这本书上的案例讲得是很热闹,很成功,可是教者好像都是顺着作者思路在孤立解释。这篇文章最后一句结论从何而来?教者为了验证“鸟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啊”,为何要通过放文本以外的画面?因为文本不是自恰的。这一点估计教者根本没去想文本自身的逻辑,只是觉得写得美。而我希望在遇到这种文本时趁机训练下孩子们的思辨能力,虽然我的课上得不圆熟,但我仍希望这种意识要有,要带给孩子。
(5)《曹冲称象》这个案例,读了以后,我大笑,这个班的孩子真是厉害又有灵气,现在农村的孩子这样的很少了。大多孩子的家长以前都是我们曾经教过的习惯很不好的学生,这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们忘了当初自己的童年,自己不努力,但却要逼自己孩子做不合年龄的事,或者什么也不管,不关心孩子的需要。所以,乡镇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大不如从前。但是,我们还是要坚守,因为优秀孩子出现的意外可能是有的,即使都不怎么样,那他们将来在各自岗位上如何工作与曾受到的教育也是相关的。无法拥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幸福,可是让遇到我的孩子尽力做最好的自己也很重要呀!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5)聆听的那个案例,我也对号入坐了,因为我也无数次发现自己因为怕影响课堂进度强势打断孩子的发言,过后后悔又去弥补。再次提醒自己,多聆听,少蛮横打断。
5.群挑战统计反馈(略)。
6.清洗衣物床单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