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马的时代与牛的天下,过剩时代谁能赢在中国?

马的时代与牛的天下,过剩时代谁能赢在中国?

作者: 21350be14c8d | 来源:发表于2017-10-18 10:14 被阅读6次
    优米创始人 王利芬

    最近听了N多大伽中伽小伽的讲课,这些课都会回顾商业发展历史,都会说明近十年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创富速度,都会把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十个公司举出来,说十个有七个是互联网平台型的公司,听得每一个即将创业的人血脉膨胀,已经上路的创业者把自己未来公司的模样尽量朝着那几个地球公司之王的模样描绘,一亿美金的公司是刚起步,十亿美金的公司只是小菜一碟,百亿美金属稀松平常,只有像BAT或者说AT那样的平台级千亿美金的公司才是个正儿八经的公司,在4千亿美金市值的丈量下,其它那些大不大中不溜的公司基本就是混口饭吃。再这样听下去会让一些做不出平台公司的创始人们两眼发直,弓不下身,找不着北。因为这些信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平台级公司的机会一直在那里,只是你想不想,你行不行,你的行业和公司在不在那个赛道上,你做不出来不是别的,是你不行,是你没用。

    1还有多少人走不出互联网平台的阴影?

    在互联网已经快速发展的三十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下,平台级公司的机会非常渺茫,即便倒回前三年互联网平台级的公司机会也十分稀少。不仅如此,在消费升级的今天人们对好的内容(这个内容不仅仅指媒体内容或者知识付费内容,更多的是指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

    作为被马云的创业历程深深激励而离开央视这个平台下海创业的我,因为没有认知到互联网平台级的创业机会已经稀少的这个前提而在执念中徘徊了好几年,所幸的是公司没死,现在还可以重新出发。

    从一开始我就决意要做互联网公司,因为那个时候的互联网公司大多是平台的概念,所以,想当然就是平台型的公司,其实今天写着这段都觉得脸红,因为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平台级的公司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和能力。每次因互联网把钱用得快没了,就做节目做项目赚钱,赚钱只是个副业,做节目做内容做项目也只当作救急好使的工具,而主业要攻的就是互联网,因为只有互联网才是神圣的伟业,相比起来其它的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都已经过时或即将过时。在这种偏执中,我完全没有认知到互联网平台的时间窗口机会、对大资本驾驭的能力、对赛道的深耕、互联网团队的形成以及一个与互联网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公司组织和文化的打造、当然还有每一个节点上的打法调整等等,这些我都很模糊,说不知道也了解个皮毛,说知道吧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清楚地知道一个英语教师的马云做出了平台级的公司这个结果性事实,我就任性地也可以说是感性地上路了,并且执拗地在路上坚守着。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可笑甚至是滑稽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发生了。以前总觉得自己有主见有判断,受过最系统的教育,不崇拜任何人,没有偶像,失去自我的可能性与我这样的人无涉,但事实是自己居然就这么糊里糊涂在创业这条路上随大流、被各种互联网的泡沫裹挟着、浸泡着跌跌撞撞了好几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近三十年来,互联网作为引领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技术让社会经济和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冲击最迅猛的就是信息和通讯,作为媒体人所感知到的冲击风浪最为直接。我们看到在互联网引领的社会变革中,每一个浪潮和另外一个浪潮相隔的时间之短,公司兴衰的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一些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世界互联网一流公司和中国的BAT估值的爆炸性让人惊叹,这些互联网公司成为了年轻人最向往的公司,在人们心中,公司似乎只有两类,互联网公司和非互联网公司,人们也不自觉地在内心深处把这两种公司分成了有前途的公司和没有前途的公司。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思考如何把自已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互联网公司无论从门户到搜索到视频网站再到电商,明星公司基本上是平台级公司。

    不仅是我本人,其实,今天放眼望去,无论是双创带来的每分钟八个公司诞生的创业洪流,还是人们饭桌和私底下的闲谈碎语,我看到有太多的人同样裹挟在时代的喧闹中,并一点点丧失自我判断的能力。我认识一个传统产业的老板,他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拿到了市场第一的份额,接下来应该是做强的时候,他却说他要做另外一个产业,那个产业与他现在的所在行业有一定关联,但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选择是他现在的行业最多也只有几百亿的规模,他的梦想是做千亿级的公司。我听了心里除了一惊还有几丝悲凉,类似的话我在各个场合还听过好多,我知道这是千亿美金的企业给这个时代投下的阴影,他们的光照有多亮,阴影就有多大,这就是事物的两面。不光是他,每一个时代的伟人都是如此,其伟大与阴影相伴随。这位传统产业的老板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至今还没有走出千亿美金市值阴影的人,当我们看到高唱《野子》的贾跃亭大手笔布局他所谓的生态,把租车、影视、体育、汽车这些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捆绑在乐视的战车下,不惜大笔举债把自已置于悬崖边时,我看到这些行为所释放出来的清晰的信号,是他急于做大、做大、再做大,在他内心深处某个褶皱里,是否有千亿美金市值的催促和召唤,或者说还想与马云、马化腾一较高下的动机我们或未可知,但在许多企业家不经意的谈吐中,我感觉到了马云、马化腾这二马成为了他们的一个跨不过去的心里门槛,一个莫名其妙的看不见的指挥棒,一个治不好的心疾。像二马那样做平台,做千亿美金级公司的梦想正如炼钢的火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地上如同几十年前的大炼钢铁般飞溅。

    我是湖畔大学第一期的学员,听了三次马云在开学上的讲话,讲话的举例有所变化,但他打造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战略KPI组织和团队,这个上三路和下三路基本没变,于我可以说是字面上的滚瓜烂熟,这六点是马云对他过往治理公司的总结,也是他驾驭企业的法宝,而且在他讲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到他是一个正用这六脉神剑的武功高手,那真是一个活脱脱的风清扬!但要记住,那柄神剑只是针对阿里而言奏效,而对别的公司别的创始人就未必,我们学员中有几个曾经回去照搬的,结果公司的人先跑掉一半。因为公司不是那个公司,时机也不是那个时机,行业也不是那个行业,驾驭人也不是那个人,执行团队也不是那个团队,一切的前提变了,结果当然不会如阿里一样如意。即便马云自己再把他的路重新走一次,极有可能不能如愿。我们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他今天的结果,他的路径我们并没看到,这才是问题所在。

    平台级公司和非平台公司的路径肯定不一样,驾驭的手段和方式当然不同,如果说马云的上三路和下三路这六种中草药是玩转公司的一剂药方,那么每种中草药的剂量多少,食材来自哪里,熬煮多少时间,一天喝多少次,在什么时候喝,喝这个药的同时不可以喝其它的什么药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平台公司本身正在下沉作为众多创业者的平台,它们所开创的各种工具和连接手段正在一点点成为创业的基础设施。

    2互联网平台已下沉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从1994年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发展三十年,互联网已经达到极大的普及,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已在网上之后,互联网正在加速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渗透进各个行业,它们在与新的行业和需求相结合后会产生比简单的互联网公司更强大的公司,而这正是新一代创业者的机会所在。这正像电发明后,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毫无疑问是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把电作为基础设施不断进行行业渗透的汽车制造公司、芯片半导体公司、电脑生产商、软件生产商、和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新的明星公司,电力公司还在,但它不可能一直是立于潮头的公司。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可以看到这个基础设施不断向后递延的过程。

    从1994-1997,互联网用户体量不足30万,这个期间是门户,BBS。

    1998-2001期间,互联网用户体量在从100万-2000万之间,互联网门户网站、聊天室,更成熟的BBS,QQ,联众,各类下载类站点成为人们介入互联网的根据地。

    2001-2005期间,互联网用户体量在2200万到1.03亿之间,2005年首次破亿,互联网门户、搜索和网游、导流网站兴起。

    2005-2009这四年期间互联网用户体量激增,这期间在1.03亿到3.84亿,门户、电商、搜索、视频网站、导流网站成为用户主要聚集区。

    2009-2013:互联网用户体量更快增加,激增至6.18亿,用户集中在电商、微博、微信、地图、团购上。

    2013至今,互联网的用户量近8个亿,手游、支付宝、微信、O2O、P2P、众筹、出租车、自行车成为用户的云集地。

    互联网20年发展的历程说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将前阶段发展的相对成熟的工具在迭代过程中缝合成下一代的基础设施的过程。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共享单车如果没有支付和扫码以及数据和运营工具的基础设施,这个行业肯定不可能出现一样。

    互联网首先改变和颠覆的就是媒体产业,其次是通讯产业,然后,在信息的维度上逐渐演化出了门户、搜索和视频以及微博这样的媒体平台,而在通讯的维度上演化出BBS、QQ、微信这样的社交属性的平台,在娱乐上演化出了游戏,而在电商上因为阿里巴巴演化出了最大的裂变,它围绕着电商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进行了行业性的互联网改造,那就是由支付演化出来的互联网金融,由双十一海量服务器的需要和短时间的计算演化出的云计算,由电商的推送营销演化出的大数据平台,这些重大质变性的演化,让互联网已远远超出通讯和信息的主航道,进而埋下了向多个产业裂变的可能,而这些可能目前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深入推进中会在产业的升级改造中越来越重要,这个重要所表现的维度就在于他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创业的基础设施的广度和深度。

    3互联网平台创业窗口期已过,内容创业时机已到

    平台级公司的机会非常渺茫,即便前三年互联网平台级的公司机会也十分稀少,加之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好的内容(这个内容不仅仅指媒体内容或者知识付费内容,更多的是指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这个升级和标准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关于内容创业的机会。但其中有三个认知的模糊点需要纠正:

    第一:一定要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在今天,如果只是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实已经不太可能,互联网巨头已将互联网公司本身的价值进行了最大化发掘和扩展,互联网公司本身的较量会继续在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中间进行,后发已没有优势。但是认知到互联网是一种可以在企业经营中广泛应用的工具这一点的清晰认知对企业创始人的重要意义。第二:一定要做一家科技公司

    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科技永运只是手段和方法,最终解决的是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科技是高大上,我们的公司用不了所有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都可以运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更多的科技来进行服务和产品获客的升级,服务用户的需求,用高科技的手段武装才是正道。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物联网等等都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要成为互联网公司,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必须成为高科技公司,但是未来的创业,一定要与上述人类已发展的科技力量为伍结盟,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科技力量向前快速推进的今天,每一个公司都应该尽可能找到自己与这个浪潮相结合的点,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放弃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

    飞贷科技就运用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这个互联网化的基础能力,运用了大数据为基础的加速度风控模型让它的业务得到长足的升级,从一个普通的线下小额贷款公司变为移动互联网公司。

    飞贷的案例其实回答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就现有的案例来说我偏向后者。但使用、缝合新技术时的原则是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点进行整合。而且在行业与互联网对接过程中,互联网的能力已不再是最核心的能力,随着行业整合的深入,其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主导能力,互联网的能力会越来越工具化和普及化,它会一点点蜕变为标准化可购买的服务项。

    这里所说的内容,并不是媒体人所指的内容,衣服、化妆品、奶粉以及任何产品比如马桶盖都是内容。在本次《赢在中国》采的飞鹤婴幼儿奶粉这集中,我们看到每一头牛都有一个芯片,他们研究和制成接近母乳的基础来自数据的分析。另一家简一大理石瓷砖公司之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能生产出逼近大理石的图案是是数字技术和瓷砖技术专利的结合。

    今天,所有公司,无论你多么传统你都可以用科技的手段进行升级。在中国中产来临消费升级这个阶段,消费主体是85后、90后和00后,他们不像他们的父辈曾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在成堆的过剩产品中挑选价格便宜的来省钱,他们是互联网的原著民,他们有手段有方法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对产品不仅有质量的要求,还有品味和个性的期待。17年前中国人均GDP还只有5900多元,而2016年已经达到5万多元,近十倍的增长背后是不言而喻的消费升级。

    4过剩时代是分众化时代的到来

    认知到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其实并不容易,看看投资人的追捧和项目就知道。这一点其实在投资界那里更呈现出原来投资的思维惯性,所有的投资人应该都希望没有错过AT这样的公司,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错过了,为什么呢,是因为若用案例积累的方式也就是用过去的经验去看未来是不可能看出这两家公司的前景的,而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投资一家公司永远都是要把其它九家失败的公司的钱赚回来,平台级和入口级这样具有裂变可能的公司正符合风险投资的味口,所以它们最最优先投资的等级就是类似AT这样的平台型公司,也就是流量和用户入口的公司,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还有十几个被投资人热捧的公司。因为投资人的心理深处在寻找AT这样的巨无霸公司的苗子,但是,下一个流潮的裂变级的公司是很难沿着AT的方法寻找到的,这几家公司越往后走,变成一个个稀松平常的公司的可能性越大,之所以引起投资人排队,每几天估值翻番的原因是投资人自我心理比照AT特别是阿里的期待,这是这两家四千亿美金的公司在投资那里投下的阴影,这个阴影的直接作用方式就是一项平常的服务被想象赋予了流量入口和大数据公司的可能性。我们看到这些被误认为具有裂变可能的公司其实走到资本市场时也势必要受到收入和利润这两个冷冰冰的尺度的衡量。

    写到这里时,让人想到成功所投身阴影的力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估计,因为,投资人是一批理性,精于计算,善于总结,见多识广,并勇于评判和抓住机会的人,他们的眼光是相对冷静和客观的,在O2O、众筹、P2P的一堆堆尸体上,我们看到投资人对AT或者说平台级流量入口级公司的投资的追逐该是有多么地急切啊。因为急,很多人把一个智能手机作为人手一部、微信这个社交软件作为人际交往标配的基础设施后的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忽视了,即便是理性的投资者有些也不例外啊。

    一个分众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用户的入口慢慢不再会大规模地沉淀在大平台上,而会在群落特征明显的入口上,在创造了满足某些独特价值的产品和品类上,在这个年代没有一款产品适合全部人群,只有一款产品为某个特定人群或者某个强调了特性的产品让某些人选择,而让用户选择的唯一理由就是它已存在于用户心智中,是用户在需要时自己主动地搜寻或者被朋友推荐选择的结果。在这个产品过剩的年代,产品本身的质量成了标配,而用户心智的占领成为了制高点。

    5通向未来的路只能上路寻找,没有路标

    最近曾鸣的《智能商业二十讲》被罗振宇喻为通向未来的路标,我相信这是作为湖畔大学学生的罗振宇表达对曾鸣教授尊敬的一种方式。我也把这二十讲从头到尾听了一次,由于在湖畔大学学习的缘故,我对曾教授的观点比较熟悉,他对公司乃至商业的总结其精到让人击节佩服,但商业这件事情就象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所说,其实没有什么战略,如果有,也是后来人的总结,每一个公司的选择都是不得已的结果,都没有想好,一边打一边找路,所谓今天看起来像战略的东西其实是事后的总结。而总结可从多个维度,但商业这个以实践为主的旅程,靠现有经验的总结来指挥未来是不成立的,它的重要性只构成创业决策中一个认知的维度而已。通向未来的路标谁也画不出来,未来的魅力就在于没有路标,不要说未来,其实就三年后新商业向何处延展都很难说清,不信的话可以向后看三年前一大批O2O、P2P、众筹的死尸、以及C2M也不了了之的情景就可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最牛的公司其实很难做出三年的计划,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对手会来自哪里。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问诺基亚,他们会认为一个做音乐播放器IPOD的公司会是干掉他们的对手吗?

    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二十讲》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未来千亿级公司只会在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这两个维度中产生,合二为一成为双螺旋的话两个维度交集越多公司就越值钱,千亿级的大公司就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未来也会向这两级延展,这个原理一点都没有错,它其实就是对阿里今天现有结果的一个总结。但拿这个经纬度来丈量所有公司的话,我还是有疑问的,因为我又想到了苹果这个如今仍然雄霸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的例子,苹果公司并没有凑互联网的热闹,而是把科技与美的结合做到了极致。2004年我驾车在硅谷,看到高速公路边巨大的广告牌上,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戴着白色的耳机听着IPOD沉溺其中,他们那种不能自拔的神态给我印象很是深刻。当时正好有一个美国教授来看我,他是个音乐发烧友,他说要给我推荐一个非常好非常好的小玩意,他随及掏出来一部新出的IPOD,说这个东西竟然可以把他收藏几十年的上百个唱片装进来,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他当时说这话的神情,那真是象极了牧师拿着圣经时的样子。2006年,我买了几十部IPOD,全部装上了《赢在中国》中《在路上》那首歌的七个版本来送朋友,每个拿到的人都觉得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礼物,我相信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家后来可以做到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于我,当时的苹果公司只是一个重度文艺青年尝试的发烧产品。其实硅谷的巨头们当时认为这个小玩意儿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是,当这个IPOD跟电话结合起来时,魔术效果让人瞠目结舌,天就变了!它虽不是互联网公司,最后它的平台威力连微信这样网罗了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华人用户的应用,在它面前也显得像个乙方。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像我这样的人离不开它的手机。通过这个例子我是想说,通向商业顶峰的道路条条都会不同,用过往爬珠峰的经验来界定爬未来新的山峰的路径还是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每个公司的未来看似都没有路,但上了路也许就会找到新的路,当然不是个个公司会找到路,找到路的公司在前三年不到5%,这是全世界的统计数据。但这并不意味商业没有总结的余地和讨论的空间,每一次的讨论其实都是逼问自己的过程,都是独立思考的轨迹,都是对商业实践过往点状经验的一次系统化的梳理,但我们要清晰知道的是,每个思考再有启发都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片面的、特别是相对固化的,这些阶段性的经验总结与开着汽车要换轮胎而常常还找不到合适的轮胎的创业旅程的复杂性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认知清楚到做出来,沟沟坎坎太多了。商业经验的总结如果没有创业团队这个接口的转换,它永远无法作用于一家公司的市值,这就像手机和电中间需要充电器一样。

    其实曾鸣教授让人最佩服的地方不仅是他对商业的归纳总结以及某些对未来敏锐的感知和预见,还有他的自知能力,他曾经在讲课时强调说,都知道他曾是阿里的首席战略官,但是阿里最能做战略还能让一个组织把它执行下去的那个人不是他,而是马云。此话从他嘴里平静地在课堂说出来时,我不知道课堂的其他同学做何感想,反正我内心再次刷新了对他的认知,也更加尊敬他。

    6做一个让人知道的牛也许是一条路

    这几点就是我在稍稍有一点点商业感觉后找到的自己的生存的根基,做内容,像牛吃草还要反刍一样静静地细致地做内容应该是这个年代创业的图景,它已不再是前三十年互联网跑马圈地时我们已经看到的样子,在那个三十年,马特别是骏马迅疾的速度和开垦拓荒的能力难以匹及,而在今天,在荒地仅存较少,需要向纵深精耕细作的今天,牛的专注和节律又成为了新的竞争特点,即便今天每时每刻在演进的人工智能的场景很多也是在精度上向前掘进。

    2012年2015年这两年我曾去参加了TED在北欧和南美巴西的两场大会,每张门票都是6000美金之多,即便在那样的时刻,我也没有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更不认为TED这样的模式会成为一个可以裂变的平台,我的思想的僵化和被互联网泡沫的裹挟有多严重可能只有我本人才知道。

    2017年初,优米重新上路后,我开始了走向了自己的长项,做内容,我走进了几个并不是明星的公司,在记录提问他们的过程中,我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这几个公司在困境中的抉择和挣扎,最后找到中长期发展的道路,每个公司的创始人我采访的时间都超过十个小时以上,片比都是200:1,后期改动的次数有些超过百次。我第一次深度地走进了一个个创业公司剖开了横断面,让人们看到今天竞争的战场在哪里展开,创业到底是怎样的一条不归路。以前做了那么多创业的节目,还真没有如此这般在一家公司沉下来的。

    互联网的上半场,是跑马圈地的战场,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跑不过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他们在马群中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骑绝尘,扬起的灰土漫过地平线让后来者看不清前方时有的顶礼膜拜有的恨之入骨有的争相效仿,有的暗暗较劲。

    我在猜想,是否圈地运动的时代正在过去,他们圈地的过程搭建了今天后来者要用的许多基础设施,我们只需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精耕细作就好,往深里挖往精里做就好,这就像牛,天天吃草天天反刍,最后才会有雪白的牛奶。上半场和下半场,这个时代那个年代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的表达,一个年代或者时代演变的不是断层的,是连续的、渐变的,而渐变的蛛丝马迹最难判断。也就是说,牛的时代,马还会继续展开雄姿奔跑,牛只是不要被滚滚的马蹄声分心分神你就会有自己的草吃,把草吃好了,当然可以挤出好奶,有好的奶还要让人知道,让人认知到,进而占领用户的心智,这样是你就是一条有特色的牛。

    结尾处,借用一个互联网语,弱弱地问一句,在骏马已经开辟的疆场上,一群牛会是过剩时代里赢在中国的人吗?

    文 | 王利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的时代与牛的天下,过剩时代谁能赢在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js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