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树人有约读写团队廖娟
八十年代末,读了四年中师的我走出了那所承载一生梦想的校园,踏上了教育人生的漫漫征途。
渐渐地,我发现在自己的心中有了那一片“海”。
为了心中那片“海”,我慕名追随抗战时期建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为追寻着“百年树人”的教育,2000年,我取了第一个网名叫“树人有约”。从此,我与“树人有约”如影相随,相伴相守。
记得那是2001年,网络空间的学习出现了。在那个炎热的暑假中,我寻觅到了第一个可以记录和与全国各地的老师在网上交流的空间——人教网小语论坛。我第一次用“树人有约”这个名字注册、登录,开始记录我的教育日常。
后来,我以“树人有约”为名,在新浪微博里注册建立了班级空间,开始记录我的第六个班第七个班的班级日常。
再后来,每个人都有了微信,我依然用上了这个网名。
2021年,在叙事者的影响下,我组建了一个教师读写团队,我还是选择了这个网名。
为了心中那片“海”,我与“树人有约”相伴而行,仿佛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步一叩首地匍匐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
2022年8月7日,是立秋。筹备了一周的树人有约教师读写团队“教师写作大会学习成果分享会”在云端如期举行。
晚上19:30,主持老师讶谕准时播放起音乐,展示着那张分享活动的海报。那天的分享者是来自重庆沙坪坝区的廖娟老师、刘讶谕老师、温中珍老师,以及重庆九龙坡区的李莉老师、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的覃晓玉老师。
为了让分享活动能够给老师们带来收获,我们在假期里一次又一次地沟通、连麦。分享的时间怎么确定?每个人分享的内容是什么?如何与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进行融合?针对一个一个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地讨论发言,彼此间没有隔阂,有的虽素未蒙面,却像老朋友般亲切。或许,这就是尺码相同者的感受吧!
因为在山区,我用手机热点联的网,有些不稳定。我心里有些忐忑,生怕掉线。可是越是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这不,开场前的5分钟,网络意外就发生了。电脑掉线了,马上联平板,平板也掉线了,又去联电脑。桌子上摆着一台电脑和一个平板,但切换过去切换过来都无法上网。要么联上一分钟就又掉线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
只剩下一部手机,只有用手机进行分享了。但是ppt就不能一张一张地清晰地呈现。情急之中,我立刻联系主持人,请第二位分享者提前,我的分享申请延后。
前面的彩排顺序被打乱了,我延到了第四位分享。好在主持人老师稳稳地控麦,没有丝毫的紧张,连贯而自然,真为现在的年轻教师点赞。
分享者结束分享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由参与的老师们连麦自由交流的环节。因我和温老师的分享都严重超时,连麦的时间已经近22:00,但自由连麦的老师却在这个学习的场域中深受感染,交流发言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特别是来自长沙的桂校和重庆的骆校令人感动。两位校长伙伴的学习热情和精神给老师们带来了前行的力量。当骆校说,自己一个人是在去排队做核酸的路上学习,做完核酸后在暑气熏天的小区里全程聆听时,我惊讶得不敢相信。读写团队的分享有这般魔力吗?
最后,一位有着教育情怀而又充满热情的青年教师激动地说:“树人有约团队,我来晚了!”当这句话在屏幕那端传来,我已经忍不住泪流满面了。
是啊,树人有约,早已不仅仅是与树人小学的约定,它是和一生钟爱的教育的约定,是和一群有着教育梦想的教育人的约定啊!
心中的那片“海”啊,我越发地看到了您的清澈,明静。在阳光的照耀下,湛蓝而泛着金色的光。
新学期,我将离开抗战八年的融汇沙小,到树人沙磁小学履新。
为了心中那片“海”,我会继续与“树人”相守!
日记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