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也是最近才知道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个节日的诞生意在提醒我们,多读读书。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又赋予读书日另一个意义,多看看书,少玩点手机,包括看我这篇文章。
但是读书跟吃饭不一样,不那么轻松容易,甚至有时候是与痛苦连在一起的。
因为自己很喜欢“读书”这个活动,但又因为“读书”产生过不少矛盾,感慨良多,与尔分享。
把任务与读书分开
在学校里的时候,免不了老师推荐书单。为了巩固自己所学的内容,或者吸收更多专业知识,我们不得不把一本本晦涩的书本打开,细细咀嚼。这种与其说是读书不如叫它完成作业吧,只是这种作业没有强制性,做不做在于你。
把读书当做任务让我无法安心读书。
大学时期,学到古代史,自然是被推荐去读《史记》、《资治通鉴》。在图书馆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翻开《史记》阅读数篇便乏了。这种带着任务性的阅读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根本没有多大的欲望,终究使我没有读完过《史记》。
当然,有些学霸就爱读专业书,不亦乐乎,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任务读书就像写作业一样。
任务阅读知识的转化率很低。研究生期间,为了充实学习读过几本课外专业书,但是现在很少能想起来,想到的寥寥几本让我从头到尾复述也很为难。
那怎样读书好呢?我觉得,读书就是兴趣阅读。一本你感兴趣的内容读起来比做作业轻松很多,更重要的是带着喜爱情绪阅读后,内容记得住,感悟也油然而生。
因爱而看 也就产生了意义
后来我发现,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最好,没必要每次都像做作业,搞的身心疲惫,哪怕这本书在别人看来不是什么好书。
大学期间,有个同学酷爱言情小说和网络文学,在有些人看来不免有些低俗。但是她却能写上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因此赚取了生活费。这种兴趣阅读转化率超高,她的能力也因此提升。同样,另一位同学痴迷于穿越文,不惜休息日躺在被窝里昼夜阅读。当有些人以为她玩物丧志时,她却在最后一年的考研中考入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
喜欢看什么书,那本书对我们来说就有了意义,意义完全是个性化的,不在于普众,而在于自己。所以,我们阅读的书不必是高深晦涩的哲学书,也可以不去追求莫言小说的高度文学,只要看得开心舒服就好。
读书不是装逼工具
把读书当做装逼工具,这才是比较令人厌恶的吧。我也曾遇到这种困境,以为自己可以阅读经典书籍,购买了晦涩的书籍,结果几页下来,失去兴趣,逼没装成,还白白花了银子。
我的一位同学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购买了康德哲学论集。哲学的世界固然奇妙,可还未打好基础就急切地深度阅读,不免让人觉得有装逼嫌疑。
果然,当再次询问她时,她说,书只看了一小部分,没看懂,我哈哈大笑,调侃了她几句。
其实,当我们觉得一本书读不下去的时候就可以搁置了,没必要因为这本是绝对的好书(被列为必读的书籍),也没必要因为这本书太贵,把时间就给自己所爱才是正解。
书没有贵贱之分,我读不了《史记》,那我可以看古代历史故事啊。《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把枯燥的史实通过讲故事形式和趣味的表达,提起了读者的兴趣,不知不觉书读完了,脑子里还记住不少东西。
兴趣引着我们循循渐进。我看了《文学回忆录》,才有了阅读古希腊文学的冲动。因为《红楼梦》,才有了对红学的阅读兴趣。
这种不知不觉就能学习的过程,才是读书的乐趣,令人享受。
读书也有技巧
但是不得不说,读书还是有技巧的。不少职业书评人看书速度很快,职业需要他们阅读一本书,取其精华,趁早写书评,就跟抢新闻一样。
对于很多书来说,不必求甚解。一本书如果能有百分之八十的精华,那就只取精华,当然小说除外。我常常发现,一本书中,前一半精彩,后一半烂尾,这样的我便弃之,因为这后一半着实让我失去兴趣,没有读下去的心情了。
阅读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也可以因人而异地吸收。有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评价较高,对于阅读小白来说,准备如何阅读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的人都有点怪癖,可能这也是一种怪癖吧。但无论如何,随心所欲地读书,我们走心,书就走上我们的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