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完车以后,就接触了很多方法论的内容,完全不例外的,这些东西让我再一次产生了反胃的感觉。我以前一直很费解,为什么有的人会对一位基本没有接触过世界的得道高僧顶礼膜拜。现在我仿佛能找到这里面的奥秘和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里求贤问药,我们试图用这种方式,让我们的生活过的好一点轻松一点,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对抗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我们寻觅的过程中,反而加剧了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可是似乎我们是没有办法的,面对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我们没有选择权,于是我们以自己为中心的加入了这个光怪陆离的寻觅大军。
1.道是高手的游戏
方法论的书无论怎么样都避不开被当做“鸡汤”的命运,作为一个边生活边感受的人,我负责任的说,没有任何一个写方法论的人是为了鸡汤而鸡汤的。因为这些在读者看来是很鸡汤的东西,是在他们实践和摩擦的过程中,擦出来的火花。而这样的火花就一面单向玻璃,在很多时候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我理解作者的用心,但是读起来也是真的难受。
要说清楚自己的“道”本来就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而大多数时候,方法论的大神都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字实在和臭棋篓子下棋,他们之间的共鸣点总会从运用变成鸡汤。在我读方法论读不下去的时候,我看了很多书评,其中包括方法论书籍的和优秀小说的,好像人们更愿意给一本小说高水平的赞赏。
在很久以前我在覃杰的课上听到过一个观点,讲故事比讲道理有用。这样的评论印证了这个观点,而邓亚萍老师的书,也是用故事带出一个又一个的“术”。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实用而引人入胜。与此相同的是《爱的五种语言》里面有大量的案例,所以边看边吃瓜,我很愉悦。所以也开心的看完了,表示有用。
总结,我觉得把“道”放在“术”前面的作者很有诚意,但是有时候也因为这样,忽略了读者的感受能力和接受能力。
2.方法论的背书就是很重要
我觉得方法论的书籍是所有种类中相对很吃作者背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没错,也不是要证明自己多么优越,只看得上有背书的作者。而是更强的背书,能让作者提出的方法,更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所有的方法都是构想出来的一个数学公式,而证明这个公式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就需要作者在领域里不停的攀登,而这其中的感悟,会变得更有使用性。而作者也因为体会过了其中的疾苦,不会理所当然的给出建议。
3.“术”和基本盘,足够用了,也只能这样了
每个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都是贪婪的,尤其是在初期的时候,有着更自己程度严重不匹配的贪婪。这也是为什么方法论成为了很多人的“脑瘾”。在方法论的世界里,人们被构建了一幅完美的蓝图。人们会认为,只要我按照方法做了,下一个成功的就是我。而随着这样的脑瘾过去,他们打开了下一本方法论的书。
但我要着重说明的,不是这样脑瘾的循环。就像我学画画的时候,很多小白的梦想就是当自由插画师。我觉得这多少有点搞笑,因为他们但凡去看一下美术学院毕业学生的失业率,就是不会有这样的蜜汁自信了。这就像是在方法论领域,很多人想越过“术”的层面,去直接掌握背后的“道”,仿佛只有这样,才可能“卷死同龄人”。但是实际上“道”是很多“术”和基本盘的配合,在人生和事件里的较量,之后产生的。个人成长的关键是踏实,所有的飞越和加速也是在基本盘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所以我大胆的说,掌握了一些“技巧”和强大的基本盘,就能促使我们把一件事做的很好了。而在我们做了很久之后,在不停的思考和感悟中,我们不断的收获“道”的颠覆和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