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好坏,不在于它吃了多少草,而在于它能产多少奶!
这句话放在人身上同样适用,先来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两年前,无意间接触到了PPT制作,后来又陆续了解到了秋叶老师、陈魁老师、阿文、三顿、冯注龙、谢天剑等一批PPT制作的牛人大咖,他们的作品彻底颠覆了我对PPT的认识,之前对PPT的感觉只停留在“文字图片堆叠”这样浅显的认识水平上。当看到上述这些大牛们的作品之后,不禁惊呼“PPT还能这么做”——充满设计感,体现思维逻辑,图片清晰精美,文字优雅适中。这样一对比,发现自己以前做的PPT简直就是渣渣!
更让我吃惊的是,竟然还有人靠PPT制作实现了财务自由,而且还赚了不少钱!简直不可思议!
当时就心生一个念头,我也要做PPT,我也要赚钱!
所以,那段时间疯狂地从网上搜索所有能搜集到的PPT模板,扁平化、科技范、小清新、党政风、变体动画……总之能搜到的都去搜。而且,还混进PPT爱好者的贴吧和圈子,自学最新版Office办公软件的安装,之后便是搜寻各种PPT教程,学习、模仿牛人大咖们的PPT作品!
仿佛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我敞开!胜利女神正在向我招手!
那段时间,只要看到好的PPT作品,我都会在欣赏的同时,脑子里面琢磨制作过程,线条、色彩、字体、动画、切换效果等等。可以说那段时间达到了疯狂的状态,甚至走在路上看到什么好看的店面设计,就会拿出手机拍摄下来,到家后用PPT进行设计制作。不会的地方就学习教程,卡壳的地方就请教老师,所以直到现在电脑里都还有一堆当时练手的PPT文档。
学习学习再学习原本以为学习了很多技术后,就可以轻松完成一份令人惊艳的PPT作品。直到有一天,才发现这不过是自己一直以来抱有的一个错误幻想。
公司要做一场讲座,需要制作一个PPT,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自认为已经学了那么多PPT的制作技巧,完成这样一个小型的PPT简直就是顺手拈来、分分钟的事情。
信誓旦旦把任务揽下来后,便开始从自己的文档库中搜寻合适的页面,可打开了我所有的练手文档之后,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拿来用的!电脑里虽然有很多自己制作的精美页面,但都是自己练手用的文档,东一块儿西一块儿,没有与此次主题相搭配的内容。
就这样,文档翻了又一遍,鼠标点了一次又一次,可终究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PPT模板。抓耳挠腮,思前想后,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么简单的PPT上陷入困局——本该一份极为简单的PPT,为何到了自己手里竟如此的艰难?
望着那一堆搜集来的大咖PPT模板,和自己动手完成的众多文件,不禁陷入了沉思,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努力学习的意义——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自己学习模仿的PPT模板不够多,学习输入不够?难道是还有什么未知PPT课程没有学习到?难道自己如此大量的阅读、学习,竟然只是无用功?
无奈,只好求助于百度文档,输入相关的主题,进行搜索,一搜又搜出一大堆。讲真,百度文档里的PPT版式大家应该都清楚,根本谈不上设计,色彩、字体、版式等等都很low,但点开其中的大多数,都可以满足公司的讲座需求。虽然这些PPT没有炫酷的效果,但却是一份系统的、完整的、有头有尾的作品,是可以让你从头到尾有逻辑的、连贯的阐释一件事情的文档,无非是色彩不那么搭配,字体不那么优雅而已。
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真正困扰我的问题,并不在于在于自己没有认真的研究,也不在于自己学习模仿的模板不够多。恰恰相反,问题在于,我那段时间一直保持着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输入,而且抱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只要看得多、学得多、输入的多,就能水到渠成地输出任何想要的东西。
但现实是残酷的,虽然短时间内给自己输入了大量的PPT信息,但我的输出水平却几乎为0——除去那些模仿的页面之外,竟没有几张自己独立构思、设计、制作的PPT页面,更别提一套完整的主题作品!
那些我引以为豪的、自认为很酷炫的PPT,不过只是单一的一页,或是某个效果的炫技——单独去看每一页,都让人觉得非常不错,可一旦要拿来做一个系列主题的版式,却显得杂乱无章,毫无逻辑。所以,这些页面只能算作是日常的练手草稿,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作品。
就PPT来说,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演示需求,而不是为了炫技而炫技。真正好的PPT输出,应该是一套主题明确、内容完整、版式统一、首尾闭合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输出,哪怕只有一套,也胜过是几十张页面零散、内容不一、前后逻辑无关的练手稿。
对比于那些大咖们,就能更清晰的发现我的问题所在。那些牛人大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精进要为大众输出什么。他们一方面将PPT作为直接产品输出给了有PPT制作需求的企业,使PPT成为有价值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将自己PPT制作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制作成课程,传授给有需要的学习者们,使PPT作为知识产片完成了输出这一过程。他们的努力便是朝着这样的方向而去,而并非为强调酷炫而将自己困在技术层面上。
而我却为了提高技巧而保持很大量的学习输入,却忽视输出的重要性。
错把学习输入和高效输出画上了等号,才使得我陷入之前的矛盾当中。
输入只是输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高水平的输入,是高效输出的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在听了某些传奇人物的故事之后,立志要改变自己,于是买很多书、搜集很多资料、学习很多课程、参加很多交流,认为通过这样的手段,就可以完成人生的改变。
但现实仿佛并非如此,买大量写作教材、立志成为作家的人不再少数,但真正成为能写作、能出作品的人不多;参加很多培训、学习、交流,想成为演说家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成为能演说、能hold场的人不多;学习各种理论,对各种理论都能夸夸其谈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将某一理论运用在某一范围内,转化输出为自己的产品的人不多。
不产生输出的输入,只会制造自我的膨胀和能量的内耗,使人陷入不自知的成就幻想当中,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输入的多少并不等同于你能输出的多少!
千万不要被过度输入迷惑双眼,那并不是真实的自己,你的输出才是!
幻想的气泡终会破灭在我们接收了这么多的输入之后,一定要尝试将输入的内容转变成有价值的输出,而不是自满于输入了多少——学写作,就要尝试写出作品,哪怕很短,哪怕不那么优良;要演讲,总归要能组织众人,并站在人前说上一段,哪怕生涩紧张;要做PPTer,总应该能制作系统、完整、满足要求的PPT作品,哪怕离牛人大咖还有距离……
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不再一味地追求高输入,而是在保持知识和技能输入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输出水平。
学习PPT课程,我就尝试做一套小型的自我介绍模板,讲与别人听,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一个可用的课件作品;
学习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我就尝试做出一版内容完整、界面清晰、前呼后应的公众号推文,发给别人看,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一篇可转发、可收藏、有价值的文章;
学习很多教学的方法,我就尝试在众多的理论中,拿出哪怕一条,反复打磨、应用,进而总结成一套可讲述、可操作的流程,讲给家长和学生去听,哪怕只有一个小点,让他们听明白,也要比看了很多书讲不清楚一个道理强得多;
……
总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我还是我自己,但我正在尝试将输入给自己的东西,一点点转化它们本该成为的样子——作品、内容、课程等等——输出给那些有需要的人。这一过程虽然每一步都很艰难、很累,但我觉得很开心,因为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不匹配而纠结、而困扰、而抱怨命运不公、而耿耿于怀才不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