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是一个经典而看似无解的老问题。
什么叫“看似”无解,难道有解吗?有,只要你对中国古代名家的学术知识有所了解,这就实在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了。
汉代司马谈和班固等人,总结出先秦时期有个名家学派,并与儒、道、墨、法并列为五大显学。
然而严格地说,名家并没有像其他四家那样形成独立而系统的学派,而是分散于各家之中。
也就是说,儒道墨法诸派都采用名家的思想理念和论证方法,其中擅长此道者被称为名家。
比如宋钘、尹文等人,其思想更接近墨家学说。《荀子》一书就把宋钘与墨翟归为一类。
公孙龙,早期学的是儒家,后来对兼爱、非攻推崇备至,再后来又倾向于道家。
惠施,作为庄子的著名朋友,其学说则非常博杂,很难归类为某家,甚至与“杂家”也不能相提并论。
还有个重量级人物叫邓析,此人以讼师名世,擅长论辩,咬文嚼字的功夫很深。
《吕氏春秋》记载了邓析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有一个富人被洪水淹死,捞尸人要价很高。富人家属就找到邓析,邓析说:“莫慌莫慌,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于是富人家属就开始观望等待。捞尸人沉不住气,也找到邓析,邓析说:“莫慌莫慌,他不找你买,还能找谁买呢?”
如果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建议两边都调整心态顺其自然,在最终都濒临放弃的情况下,富人家属免费得到尸体,然后自愿给捞尸人一些辛苦费。
如果让儒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奔波于双方,进行调解劝让,达成一个双方都不太满意却都能勉强接受的“最合适价位”。
但邓析两种方式都不采纳,而又都采纳,真是无可无不可。所以邓析既儒又道、非儒非道,实在不好归类。
实际上,邓析和惠施这样的人,并非只会耍嘴皮子辩论,他们为当时的诸侯国制定过法律条文,有很强的实战能力。看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法家一派。
虽然名家没有形成流派,但却树立起了系统的学说。当然,这些学说,是后人从各人的言论、事件里总结出来的。
这些代表人物的著作基本都遗失殆尽,除了公孙龙的著作有些残片,其余都是伪书。他们的言论、观点散见于别人的著作。
由于没有流派,所以大家的主张也各不相同,但基础是一致的,就是都非常关注名与实的研究。
名,就是概念。实,就是客观存在。如果名不能准确描述客观存在,就是名实不副。所以他们都主张必须“正名实”。
孔子不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么?这正是名家的核心主张。
名家认为你之所以产生疑问,是因为概念不清。一旦概念清晰,你的疑问自然就解决了。
也就是说,他们对待所有问题的态度,不是急着帮你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直面问题本身,考察你到底在问什么。
在不断反问、追问中,你的问题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晰,而答案恰好就在你的问题里。
比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名实问题。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本身,其实就很有问题。
比如,问题说的“蛋”是什么蛋?鸟蛋、恐龙蛋、蛇蛋、鸭蛋,都叫蛋,你没说一定是鸡蛋吧?那么,先有鸟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的假问题。
所以,你必须明确告诉我这个“蛋”就是“鸡蛋”。那问题就变成“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了。
但是,你说的“鸡蛋”是泛指还是特指呢?
如果你左手拿着一只鸡蛋,右手掂着一只鸡,这个问题就变成:“先有这个鸡蛋,还是先有这个鸡?”——这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并且肯定有明确无误的答案。
显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非对特定的鸡蛋和鸡哪个先后感兴趣或有疑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