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根据资质,将人分成三类。第一类“生而知之”,什么东西都像一生下来就知道,这类人少之又少,孔夫子都不敢认为自己属于这类。第二类“学而知之”,聪明且好学,一点就通,举一反十,举一反三,进步非常快。可能十分之一的人是这种,比如孔夫子。第三类就是我们,“困而知之”。举三反一,不那么聪明,吃够苦头,碰了南墙,才知道。当然,《中庸》将人分类,不是搞出分别心,弄阶层固化。而是为了因材施教,三类人的路径不同,只要努力走到终点,大家相会在山顶,最后都是同样的成功者。第三类人的路径是“勉强而行之”,每一件事似乎都辛苦,连一件小事可能都要花几年时间琢磨清楚,但没有关系,正因为在这些小事上乐于实践,实事求是,有了诚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了诚,就能做成一些事,做成一些事,就会把事做大,把事做大了,自己及世界都会产生质的变化。
晨课:连岳-做小事,得到了诚,那小事就有大收获。“勉强而行之”,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走到了山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