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产品,是可以产生用户价值的产品,所以与产品有最直接关联的就是你的用户。他们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甚至就应该是你首先需要知道你的用户是谁,什么是他们的刚需,频度如何,然后才能知道产品是什么样的。然而我工作这么久以来,并没有获得这一认识,最近在看苏大的书的时候,才产生了这样一种感悟。所以今天尝试对我正在做的产品所服务的用户进行一次浅显的剖析。同时我也希望这篇文章会是一篇保持更新的文章,今天写下的文字会作为一个基础的观点,之后我会更深入更频繁地接触我们的用户,获得进一步对他们的认识之后,再在这篇文章中进行补充,也有可能是修正今天的观点。
产品背景:我们的产品是一个服务于高等教育的课堂互动即时反馈教学助手,所以我们的产品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双边的工具型产品。
双边先分边
用户中,一边是学生,一边是老师。由于它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场景是大学课堂,可想而知学生用户是在被动地使用这个工具,而老师才是主动的一边。很显然,老师喜欢使用,才会带来学生,带来其他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学生,而只有学生自己在这上面暂时来说是产生不了价值的,所以在用户的分析中,我会倾向于将老师分析透。那么学生就不需要分析了么?学生可以作为老师用户的需求点来分析。比如说,“学生学习中缺少积极性”这其实是老师的一个痛点,“学生喜欢逃课”可能是老师的另一个痛点,“学生抗拒使用我们的产品”看起来其实也是老师的一个痛点。我们可以在解决老师的痛点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抓住老师的心。
接着,我们来剖析一下老师这个群体
我们这里说“老师”是有一个特定的范围的,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老师,包含本科、高职高专中的老师,而不包含K12中的以及社会培训中的。为什么会特意强调一下这个范围呢,因为在这个范围中的老师有一个特殊的背景,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教书育人不是唯一的任务,也不是唯一的晋升通道,还会有做科研的任务,通过做科研也是可以得到晋升的。因此当我们谈论到这个群体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时,谈论的都是这个群体在教学方面的需要。
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用户的需求对应的是马斯洛需求原理中的安全的需求,即快速地进行点名、便捷地布置作业、更高效地进行测试、分发学习文件等。这些行为是他们在工作中本身就必须执行的,只是希望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将这些事情做得更快、更便捷。
用户画像:小红老师,刚刚硕士毕业,留校当老师,负责给学生讲一些通识课。带3个自然班级的学生上同一门课,每周一节课。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期末评价比例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7:3。期末需向教务处提交教学档案。
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情况:经常使用各种移动应用来辅助完成平时生活所需,属于手机重度用户。比如生活中的购物、购买日常用品、订餐都在手机上完成。喜欢逛逛各种论坛。
用户目标,完成课业的传授,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出勤率。
而有一部分老师用户的需求对应的是马斯洛需求原理中的尊重的需求,即在学习了引领者的经验后,可以通过更优化的教案、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等。也不乏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去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大赛。实际上,这都是一些赢得尊重的需求。
用户画像:小张老师,四五年从业经验,在某专业课程中有所建树,偶尔带领团队出去参加专业课的讲课比赛。专业课程为小班授课,同时带2个自然班,每周3节课。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期末评价比例为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期末考试=2:4:4。期末需向教务处提交教学档案。
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情况:最近几年开始接触移动应用,可以熟练使用QQ和微信,其他移动产品比较少使用。
用户目标:轻松完成课业的传授,腾出时间参与讲课比赛并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也确实存在那么一小部分老师用户对做科研的热情远低于在教学上的耕耘的热情,同时对现在的教育现状有强烈的不满,醉心于研究更符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甚至不仅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更会在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现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大环境可能是他们的一个桎梏,工具的匮乏也是他们的一个痛点。如果有这么一个工具,能帮助他们将自己对现状不满后产生的想法或方案落地,这对他们而言,是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一个过程。
用户画像:小王老师,在讲坛上已耕耘10余年,在熟练传授专业知识之余,更喜欢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案,专业课程为小班授课,同时带3个自然班,每周2节课。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期末评价比例为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期末考试=2:4:4,虽然培养方案如此,但是他更希望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权重提高,而将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减小。上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思想、意识上的偏差,会抽出更多的时间与这样的学生谈心。
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情况:近几年开始接触移动应用,虽然其他应用中用得较为顺手的只有QQ和微信,但是只要是跟自己教学相关的应用,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琢磨,想办法把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用户目标:优化课业传授的模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探索并推广一个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更关心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人处世。
当然,还有一些师生甚至连移动信息化教育的跑道都还没有站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渐渐地就会被拉进到这个浪潮中,可以作为我们的潜在用户。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我们产品的用户作如下划分:
用户划分划分之后
用户划分是需求分析的一个基础,当用户有一个清晰的划分之后,来了一个需求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这个需求是哪个层次的用户提的,不同用户提的需求的优先级各有不同,而优先级取决于产品的初心、产品发展阶段以及产品原则。
如产品初级阶段,要优先满足种子用户的需求,推广阶段优先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满足核心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以圈住更多的用户。
当然,以上只是从复杂的需求场景中提炼出来简单的规则,具体的决策中还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但是事实上确实需要更了解用户了解自己的产品,并且做出清晰的划分之后,才能在做决策的时候避免拍脑袋做决定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