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课堂中你是不是经常有“你要是……就……”的句式出现?我承认,我经常说,有时说过自己就会后悔。
比如我曾经这样警告学生:“你们要是再说话,我就不讲了!”可是,在课堂上教学任务那么紧张,无论学生再有说小话的现象,我也不可能停下来,不再讲课。
张文质老师在他的《教师的使命》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专门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骑马出去,结果被对面骑马的人把马鞍碰坏了,那个人就说你赶紧把我的马鞍修好,不然我就拿出我父亲的办法来对付你对面那个人就赶快帮他把马鞍修好了,然后问他你父亲的办法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父亲的办法就是背着马鞍牵着马回家。
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处理方法有时就是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继续上课,当然也许你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甚至你觉得当老师真的很没尊严。
文质老师说,你必须接受这种没有尊严的失败,才能够慢慢成长,这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如此你才会想着怎么努力去改变自己,改变课堂的组织方式,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改变你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毕竟课堂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后来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爱用这个句式的问题之后,我就努力的避免使用这个句式。
有时学生的作业屡次不完成,我想冲口而出的话语是:“你如果下次再不交,就叫你的家长来!”调整一下情绪,我把它改成:“今天下午前两节课之前把最近两次的作业补完,我在办公室等你!”
班里有个学生就是不能主动记课堂笔记,我真想说:“你要是再不写就出去!”难道我真的把他赶出课堂不管他吗?不可能。冷静一下,我走到他跟前,看到他又一次拿着那只不出水的笔。“哪位同学先借给他一支笔?他的笔不太好使。”“跟上老师和同学们的节奏,相信你一定行的!”一堂课下来,这个孩子的笔记记得还算合格,更难得的是他在课上多次积极回答问题,看得出脑子很好使。文质老师说:知识是需要经过情感加温的,没有经过情感的加温,知识是冰冷的,是没办法深入人心的。
我们中国人常说礼尚往来。是有时老师给予学生温暖,爱心的付出不见得就能有同等的收获。我们辛辛苦苦的备课讲课,苦口婆心的想拽一下那些基础薄弱的孩子们,是他们如顽石一般,经过长年累月的淬炼,早已经油盐不进。这时候老师会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会对这些学生心生抱怨,你更年轻一点的教师甚至会被学生气哭。
作为教师,就得不断的承受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你所构成的各种各样的打击、伤害和各种复杂的冲突,这样你才能真正成长。
从来没有在书上看到过类似这样的话语,也从来没有从老师和领导的口中得到过这样的宽解。我所得到的答复大概是这样的:“那些熊孩子,别和他们一般见识!”这样说当事人或许心情会好一些,但总还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但是看到文质老师的这段话,突然间就释然了。
回忆自己刚刚工作的时候,曾经被一个特别凶的小女孩当场气哭,跑出教室。再次回到课堂的时候,当然觉得自己特别没有面子。可是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次经历,才使自己不断学习、使劲打磨课堂、提升自己,并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和学生正面冲突的情况发生。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生命成长,而生命的成长一定有助于专业成长。那些在困境中不断反思与突破而获得的生命成长,是和专业成长看似无关却又密切联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