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兄自立
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年),夏天,晋厉公、齐灵公、宋共公、卫定公、曹成公、郑成公、曹宣公、邾定公、滕文公会盟,讨伐秦国。五月,曹宣公在军中逝世。曹国公子负刍留守,公子欣时去迎接曹宣公尸体。[1]
秋季,公子负刍杀了曹宣公的太子,而自立为君,诸侯请求讨伐他。晋国认为公子负刍在和秦国作战中有功劳,请求等到以后再讨伐。
冬季,安葬曹宣公。安葬以后,子臧准备逃亡,曹国人都打算跟随他逃亡。曹成公才感到恐惧,承认罪过,并请求子臧留下。子臧回到都城,把自己的封邑还给曹成公。[2]
子臧让国
曹成公二年(公元前576年),春季,晋厉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鲁成公、宋国世子成、齐国国佐、邾大夫在戚地相会,讨伐曹成公。将曹成公抓住送到京师。《春秋》记载“晋侯执曹伯”,这是由于曹成公对百姓有罪过。凡是国君对百姓无道,诸侯讨伐并且抓住他,就说“某人执某侯”,否则就不这样记载。
诸侯想让子臧进见周王,进而立他为国君。子臧辞谢说:“古书上说:‘圣人通达节义,其次保守节义,最下失去节义’。做国君,不合于我的节义。我虽然比不上圣人,又怎么能失去节义呢?”于是逃往宋国。
曹成公三年(公元前575年),秋天,六月,国人向晋国请求说:“自从我先君宣公去世,国内的人说:‘怎么办呢?忧患还没有消除。’而贵国又讨伐我寡君,使得主持曹国国政的重要人物子臧逃亡,这是在大举削弱我们曹国。大概是先君有罪吧?可如果有罪,那君王又让他参加盟会了。君王正因为不丢弃德行和刑罚,所以领袖诸侯,难道唯独对敝邑丢弃?谨在此私下向君王表达真情。”
七月,国人再次向晋国请求。晋厉公对子臧说:“你返回曹国,我便送回你们国君。”子臧回去,曹成公回到国内,子臧把他全部的封邑、卿的职位交出去而不再出仕。[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