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主题词是【发问】。
发问,顾名思义,口头向人提出问题。人皆可以寻人发问,但,人皆可以觅“良人(此处指最适合回答所问问题之人,也作'高人'、'行家')”,发良问吗?
【发问】是件极有趣儿的事儿。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你的思维陷入瓶颈,若能被另一种思维启发,从而得以碰撞出新的火花,那种柳暗花明、思路开阔的畅快感简直有如饥渴难耐之时寻觅得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般珍贵,实在令人心驰神往,大呼过瘾。发问之时,若是能碰到【行家】,那更是有如神助,他们常常洞察力强,思维敏锐,逻辑清晰,总能一针见血、剑指要害。更可爱的时候,他们还会列举实例,深入浅出,直通你的任督二脉,畅百脉而利气机,祛淤滞而除顽疾。这样的幸福体验,有过一次后,便再也戒不掉。
好巧不巧,我就是那个为此深深上瘾的人,平时最爱【发问】,对很多事情常常好奇且爱追根究底,借助度娘独立思考过后也不得要领的时候最是抓狂,若是理不清它的内在逻辑誓不罢休。朋友常被我的执着叨扰得不胜其烦,常叫我【十万个为什么】,奇怪我的小脑瓜里怎么会有数也数不完的问题。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合格的【发问者】,多亏我亲爱的朋友们在抓狂不已快要爆发的紧要关头尚存那一丝仁慈与大度,我才能留着一口气在这儿用我血的经验与教训来嘱咐大家【刨根问底诚可贵,理性发问价更高】(此处应有“感恩比心擦浪嗨”)。
如何理性发问呢?发问最能见识一个人的功夫与水准。
【良问】呼唤发问者的勇气,勇于发问者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他们拒绝做鸵鸟,不满足于只待在舒适区,也不自我设限,在示弱的同时去探求自己可以活动的更大范围和边界,从而寻求更多的自我成长。万事开头难,发问者只要敢于发问,就为下一步“觅得良人,发出良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善于发问者可以在一堆破铜烂铁中寻得【锁芯】,于错综乱象中找到症结所在,且语言精练,条理清晰,从而得以发出【良问】,【良问】最能凸显其思维水平之高;而能觅得“良人”的发问者则拥有独到的看人眼光,他们充分利用自己身边有限的资源,找到可以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如此一来,【锁芯】与【钥匙】齐备,可还有开不了锁的道理?
欲寻得【锁芯】与【钥匙】,那么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最好少问,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概念原理类,只要你舍得动动手指头叨扰叨扰度娘,问题多半可以迎刃而解,不需要再花费时间挑战【良人】的耐心底线,懂得尊重【良人】之人往往也能赢得【良人】之心。
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最好多问,这样的问题是“渔”不是“鱼”,了解之后往往能举一隅以三隅反,将旧问题运用于新情境中,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力都会大幅增强,良人得此一问时最为开心,其一身的本领终究也是有了用武之地,掏心掏肺、滔滔不绝皆在情理之中。可见【良问】是对问者与答者双方的成全。他们因“问”而有一见如故之感,并在纯粹的问题探讨过程中收获思维的力量。只是,若在提问这类问题之前没有独立思考到痛苦难耐、百爪挠心、欲罢不能的程度,最好不要随便向别人提出问题。【发问】是件极神圣的事儿,需要问者对所自己问出的每一个问题负责任,毕竟它流淌着自己思维的血液、刻写着自己品质的烙印。当发问者有了这一基本担当,不怕最终问不出好问题。发问者并不被苛求一开始就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需要具备这样的态度来时刻鞭策自己,则其觅得“良人”的几率也得以相应增加。
关于【怎么做】的问题看情况问,若是对方有过跟你相似的问题,他的策略就有值得借鉴之处,他便可被称作你的“良人”。只是发问者必须认清一个现实,不是每一个【怎么做】都能换来相应的【方法与策略】。问题的情境时刻变换,即使某类问题可以提炼出规律,迁移运用到具体问题之时也会存在不适用的情况。这时候就不要太过于苛求“良人”给一个确定的答案,唯有反求于己之智慧,自己做自己的“良人”,寻求可行性策略。毕竟自己是最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及原因的人,这种情况下,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迫在眉睫。
对于【良人】的脾气秉性则无需多做要求。一般情况下,有本事帮你答疑解惑,良人就值得尊重,你只需要拿出你认真求学的端正态度即可。只要能够将【锁芯】与【钥匙】相配,开启智慧之门,这一丁点的障碍实在不足挂齿。这一点在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发问态度要谦卑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最后总结一下【发问】要领:
首先,追求真理路漫漫,发问者当有勇气发问,觅良人,发良问。
其次,良问不只需要发问者提出好的问题,还需发问者具备好的发问态度。
一、问出好的问题,那么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最好少问,懂得尊重;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可以多问,只是要对自己问的每个问题负责任,举一反三以提高思维品质;关于【怎么办】的问题要看情况问,发生过的相似问题的策略值得借鉴,不适用的情况下还是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于自己的智慧,做自己的良人。
二、具备好的发问态度,谦卑、善学、自省。
作者简介:微信公众号【鸡毛蒜皮的日常】原创作者【冰樱梦依蝶】。【鸡毛蒜皮的日常】重在【聊悲喜,话日常;小生活,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