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有关内外在关系的知识体系,身边的人可以影响我们自己的内在。
客体(object):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幻想,一个被赋予情感的对象。
- 术语起源: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中,它发现人们可以和一个客体(如鞋子或靴子之类的)发生关系
- 他体(other)这个词有时可以和客体互相取代使用
- 客体包括
1、内在客体:一个心理表象(mental representation),一个和他人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记忆
2、外在客体:一个真正的人或东西。
自体(self)
- 一个人真正的自体难以定义,自体的概念比客体的概念来的落后:小孩子先能分辨出陌生人和母亲的不同,才有办法分清楚自己与母亲的不同。
- 自体是私密的。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内在影像,“那是我”。
自体-客体(self-object)
- 客体关系:自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
- 自体表象(self-representations)、客体表征(object-representations)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客体关系单元”的关系存在,其包含一个自体表象、一个客体表象,其间以驱力(drive)或情感(affect)来链接,如爱恨、饥饱。
- 边缘型病人都有很强烈的全好(all-good)和全坏(all-bad)的客体关系。
- 最早的客体关系是一个共生(symbiotic)的自体-客体,是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其中自体和客体的区别不明显,自体无法摆脱地混合着客体。
1、 共生虽然也可以和不愉快的经验有关,但传统上被认为和享乐原则有关,比如爱、温暖、满足、甚至是狂喜。
2、共生或合并的经验又被称做融合(mergers)。
3、这种状态都包含了一个模糊的自体感、客体感,以及一个强烈的感觉。
4、每个人都总会有某些界限模糊的时候,如谈恋爱、欣赏名画、服用麻醉药、冥想、怀孕、性高潮时。
5、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被同理地了解时,也会伴随着自体-他体界限的模糊(self-other boundaries)。
6、将人与外在客体隔离,不是形成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完整自体感(pure sense of self),反而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类似共生的状态。 - 如果没有外在客体和自体做比较,那自体和稳定的现实感也将不存在。自体除了自体-客体的一半以外,它什么也不是。
自我
- 自我(ego)无法被我们主观地经验到,自我深植于人格之中,但自我可以去感受、思考、整合和行动。
- 当我们思索着有关自我的主观经验(subjective experiences)时,其实正在使用的是自体表象或自体影像,但这并不是自我。
- 自我是一个代表着一组功能和心理过程的抽象概念。
- 自我有许多特性和功能,其中有两个是最基本的:
1、自体:人本身存在(one's own being)的许多面向,主要有身体影像(body image)、主观感受(subjective sense of self)、意识和潜意识的自觉。
2、一个有条理的组织结构者(a coherent organization-organizer):它平衡、整合并稳住各种知觉、冲动、情感及道德良心的要求。 - 自我有用,但不带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