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今天参加了河南省线上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的培训,此项培训为期两天,上午的讲座蛮有收获,下午听得有些迷糊。
上午聆听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傅宏老师的学术报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与理解》。
傅老师首先抛出了教育部的两个文件,一个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另一个是《从教育部精神看工作走向》。
从文件中我们可以知道四个加强。一是加强源头管理,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养。需要注意的是面向全体学生,预防教育,可以从校本课程建设,五育融合,分类疏导,联合育人进行管理。
二是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的咨询水平。这里主要是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早的进行防范。三是加强结果管理, 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的能力。四是加强保障管理,加大综合支撑力度。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落实场地经费保障。
接下来傅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社会背景,也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育对象,学生青少年心理困扰为哪般;方法路径,如何落实政策,科学开展工作。
1.社会背景
我们可以从十九大的报告中、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高调的提倡重视心理健康。2021年两会期间,传递的两个重要信号是:习近平主席参加教育组的讨论,要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
基础教育面临的收益与努力是“困局”和“内卷”。傅老师说,早在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就提到要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特色发展意味着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提升品质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只有从单纯的追求升学,以考试为中心,转化为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为导向才是真正的高质量教育。
傅老师分析我们心中的内卷与社会的内卷,感同身受,很有共鸣感。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抉择,真的需要动大手术。希望我们的学校不再成为考试的工厂,而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
2.教育对象
傅老师给出的一些数字让我大吃一惊,10年前,全国有1亿精神病患者考验着幸福中国,现如今中国抑郁症的人群已经达到9500万以上,其中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为高压的职业人群。
当下青少年心理困扰的两个方面是考试的烦恼和青春期的成长烦恼。提到学生的考试和分数排名这些词,相信有很多家长都和我一样会有焦虑困扰的情绪。
我们明明知道单一的考试不能评价孩子的能力,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攀比,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实际上孩子能够与自己相比有进步,能够享受到学习求知的快乐比分数更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只是起到筛查检测的作用。至于其他功利的比较,对孩子来说伤害太大。
傅老师给出的一首1952年创造的外国诗歌《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让我们做家长的反思、治愈、耐人寻味。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们将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将学会担忧。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他们将学会自怜。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们将学会畏惧。
如果孩子生活在猜忌中,他们将学会嫉妒。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们将学会自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们将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们将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将学会感激。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同中,他们将学会去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们将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们将拥有目标。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将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爱和体贴中,他们将学会尊重。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们将学会信赖自己和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善中,他们将知道世界是居住的乐土。
如果孩子的努力得到鼓励、认可和表扬,他们的错误、缺点和任性得到包容,他们的行为能受到公平、耐心、理解和友好体贴的对待,家庭就营造出了友善的环境。当然,即使是我们要对孩子拿出家长的权威来,但是应该用一种既严格又友好温柔的方式,而不是要采取哪些控制性的冰冷态度。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支持的家庭环境,对他们有良好的预期,同时也为他们建立安全防护线。
3.方法路径
作为家长或者老师需要放下身段,倾听孩子。重视伦理,规范助人。积极的心态,科学惩戒。
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多说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语言,多说关注学生优点的语言,及时关注学生的显性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隐性优点,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
当然,我们更需要心理学的支持,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应该以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儿童的行为,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育人的重要支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让每个学生发光出彩,帮助学生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