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看完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时,距离第一次打开书籍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同样都是夜晚,上半夜开始和下半夜结束,似乎预示着某种完结,而此前,我并没有熬夜看书的习惯。
只是最近每一本书的结束,灵魂里仿佛有某种厚重的东西层层累加,感觉身体里的能量又多了一些,就像自然界里的植物吸收空气里的水分日渐长大一样,成为自然而然的状态。
严格来说,这不是我第一次提及此书,但的确是我看过关于社会学回忆录里写的最动情、最有分量的书籍,有太多的案例与我的实际生活重叠,而此前我所面临的心结,作者也同样遇到过。倒不是说看完了书心结就能突然消失不见,而是它没有消失,而自己也终于可以动手解开了,这可能是时间通过书籍给予的勇气。
当然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力量的话,或许是人性中的善良慈悲。
最后部分的几个章节,作者提及最多的两个女人分别是妻子和母亲,每当妻子帮助他从原生环境中重新复习,解决痛苦,那种与人相处发生矛盾——立即想动手抡起家伙猛揍对方一顿时的感觉席卷而来,简直是年少的自己最痛恨的那类人,妻子不遗余力鼓励他,面对它、控制它、克服它,而不是选择冷暴力、逃离,那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而每一次战胜这种习性的感觉好一点时,母亲那边发生的状况却时时像是定时炸弹一样卷土重来,作者感觉万分沮丧,似乎在现实面前有多努力,现实就有多少无情让你无功而返。
这种撕扯的矛盾一直贯穿在作者生活的日常之中,比如处理人际冲突、亲密关系,在这种情境下谈希望——是一件很勉强的事情。生活还是要继续,那到底要怎么办?
政府是不会帮你解决这类问题的,家庭伦理、亲情道德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排除在政府的解决范畴之外,你说自己被家暴了,警察最多上门查看一下,看了看说你这个是家庭纷争,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然后离开。而这类关于家庭温度、乐观、文化信仰之类的东西,恰恰是那些贫困家庭里最奢侈的稀缺品,同样,也是他们迈不过那道隐形屏障的门槛。
作者的幸运在于他不仅迈出物质门槛,也在精神文化领域做出反思与醒悟,为什么当下的社会,解决贫困问题,靠各界力量的捐赠却只是授人以鱼?已至本书片尾,没有看到完整的解决方案,我想,有些社会问题,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反思已经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想要问题得到解决,这可能是几代人都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
况且有些问题,并没有绝对有效的解决路径。
对母亲态度的转变,是面临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缩影。当又一次得知母亲开始吸食一种新型的海洛因偷盗家中物品被第六任丈夫赶出家门时,作者万斯并没有表现出以往的那些愤慨,而是变得平和接受,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给点钱后就不闻不问母亲的状态,而是深夜十一点驱车两小时去另外一个城市的旅馆安顿母亲的生活,摊上这么个扶不起阿斗一样的母亲是让人挺无奈的,但真正无奈的是——如何从过去几十年视而不见的生活里苏醒?从逃避者变成面对者?从不接受到理解并同情母亲并帮助她一起度过如同深渊一样支离破碎的人生困境?这就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所谓生活的意义。
让人乐观的是,到作者万斯这一代,境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这种慈悲和关怀的力量与现实中的善良产生撞击,能让曾经的心结自动解开,给予心灵迈向光明的胆量——尽管前路漫漫、漆黑无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