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嘉欣的孩子李小明今年小六了,快小升初了,别人家的娃天天奥数、英语、阅读名著,全力冲刺市重点初中。
可小明同学像没事人一样,每天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校那点减负减得都差不多等于放羊的作业之外,就一头扎入手机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时常还废寝忘食。
尤其不爱看书,什么书都不爱看,说看书就头疼,包括以前我们爱看的西游记连环画都不爱看。
打骂也不管用,都成老油条了。逼紧了,拿离家出走威胁嘉欣。
嘉欣说,有的时候看着吃饭都拿着个手机的儿子,真是生无可恋,内心很无奈:想当年的文艺女青年,咋生了一个这么不爱看书的孩子!
她也请教了好多过来人,包括当老师的,甚至不乏儿童教育专家,建议不外乎以下几种套路:
1.探寻原因。
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看书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识字量少觉得阅读难;也可能是家长的原因,家长观念错误,总是强迫孩子读书,导致孩子有逆反心理。
通过聆听和观察找到症结所在,再采取办法。比如父母自己要习惯阅读,给他们一个读书的环境,吸引他们静心阅读,或者先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书慢慢引导。
2.培养兴趣。
先让孩子感到读书的乐趣。
如果家长让他看的那些书是他不喜欢的,不仅他不会看,还会伤害读书的兴趣。
先从他喜欢的内容开始,可以让他自主选择,然后告诉他其他的书籍也非常好,慢慢引导他去读其他书籍。(嘉欣说:什么书都不喜欢读。)
3.引导方法。
如果就是不喜欢读纸书,可以看电子版的,或者听书。有的小孩就是听觉型的,爱听不爱看。
有人还支了一招:从小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每天总是装模作样地拿着书阅读,同时,把家里的电视、电脑、手机全部关起来,孩子没什么事做,日子久了,他们也只好跟着读书,从而爱上了阅读。
4.明确意义。
(1)孩子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不知道读书对他有什么好处,所以觉得读书非常枯燥乏味、辛苦费力。
读书的目的是增长见闻、开启智慧,还有培养能力。
(2)让孩子知道不爱读书的坏处。可以举谁不读书的例子,谁读书好的例子,让孩子明白不读书后果很严重。(嘉欣说:孩子根本不care。)
(3)先看他的理想是什么?比如,多看书,可以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爱学习,长大了做一个科学家。
(嘉欣说:这些对今天的孩子无用了。孩子的理想就是不上学,可以全天玩游戏。)
5.休克疗法。
不管他,让孩子彻底玩个够,直玩到眼睛疼、玩到吐。
(嘉欣心里嘀咕:这位自学心理学真不靠谱啊,孩子现在就是这种状态,再玩下去,小升初就废了。
再说也不能以牺牲孩子健康做代价啊!)
除了休克疗法,别的建议嘉欣一一试验,几个月过去了,小明同学死活还是不愿意读,甚至扬言:
妈妈,你别逼我了,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游戏就是我的生命,不玩游戏我没法活,再逼我就跳楼了……
嘉欣还能怎么着,真心知道了绝望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有一天,心如死灰的嘉欣在一个妈妈群看到有人转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如何明白孩子的心?
百无聊赖地随手点开瞅了一眼,直觉很有新意,好像与一般的方法不一样,或许孩子还有点希望,于是找到了文章的作者王教授。
王教授邀请嘉欣进入三视角学习微信群,并经过嘉欣的同意,以小明同学为案例,在微信课堂里一起讨论了一个晚上:
上面那些方法都是根深蒂固的二元思维。大家应该跳出二元思维,试试用对比(本质)、变化(例显)、分布(联系)的三视角思维想想。
于是,大家纷纷脑洞大开:
1.让他玩,看能否从游戏中切入书。比如玩一个游戏,看一个相应的故事。因为一些游戏就是从书中改编的故事。
2.不愿读书只是现象,本质是没有从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
让孩子获得真善美的体验的方法有很多,阅读纸质书只是其中一种。
可以先从孩子喜欢的,比如某个类型的电影、电视游戏入手,孩子获得美的体验后,再找同名称的书让其获得好的体验,以后慢慢就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的书籍开始阅读,并且在阅读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引导,配合激励手段。
(嘉欣说:但是有些游戏没有书。咋办?)
3.从意志入手,完成少量阅读任务就可以玩游戏。
4.给孩子找到游戏好玩、读书有趣的共同点,打通这个关节,比如买游戏玩法的书。
5.读书与玩游戏是可以关联起来的,也就是说,读书可以=玩游戏。游戏就是从书中出来的故事。
我们不能把读书=不玩游戏,或者玩游戏=不读书。
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把读书与玩游戏通过三视角分析找到相通之处。
所谓寓教于玩,或者说学中玩,玩中学。一个孩子如果只喜欢玩游戏,那我们的方法就是如何去有效引导孩子玩游戏的内容和方式。
对沉迷游戏的,给孩子玩游戏提更高的要求,比如给他任务,要他配文字解说,还可以锻炼写作!
也可以要孩子分析游戏的三视角结构。通过提问或写作的方式,利用游戏来锻炼孩子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
6.设计恰当的游戏,把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用游戏来呈现,比如在游戏中加入操作说明、技巧分析、历史故事的阅读,一点点推进,把握住孩子玩游戏想要玩好的心理。
看书的目的或者说本质是为了孩子学习知识,如果只愿意玩游戏,不看书,那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玩游戏中学习知识,一样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
重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
8.阅读那些编写游戏的书,那么游戏里的角色和场景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安排和创作。
……
王老师最后总结:
你们还没有找到用三视角解决游戏迷的具体方法。
1.首先,要正确看待游戏。
玩游戏就罪大恶极吗?就令人恐慌吗?
爷爷辈是和书籍和报纸一起成长的,父辈是和电影、小说、音乐一起成长的。到了孩子这一代里,就是和游戏一起成长。
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快速发展,将来,游戏不仅影响孩子,甚至能改变世界的!
再说了,一个孩子能够这么投入地钻研、操练一项技能,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最可悲的就是一个人包括有的孩子已经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这样可以说就是行尸走肉。
现在的不少游戏制作很精良,已经远超一般的电影了。比如文明、生化奇兵系列,比如塔罗斯法则,后者融合了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想象和灭世后新纪元的想象。
好的游戏不仅仅画面美,音乐动听,情节精彩,想象力丰富,有宏大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人有成就感、荣誉感、团队感,整体还非常和谐,既有统一性,又有无限的变化性,非常美,是一个很美的三视角过程结构。
游戏也是设计者和游戏者之间的三视角碰撞,之后达成某种程度的共鸣。
未来诺贝尔文学奖有可能会发给游戏或者脚本创作者。现在不少优秀的游戏比电影小说强太多太多了。
电影有体验,无参与,但是游戏有体验,也有参与。
另外,哲学家胡赛尔说:人生如戏。
现在教育界、培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游戏思维,一些学校、企业、军队已经广泛运用游戏来进行学习和技能培训。
我自己也设计过数学学习软件。
2.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读书的本质与作者理性、情感、意志的交流,是两颗心的碰撞,以此加深对书所论及的万事万物万理的三视角的结构,目的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孩子不喜欢阅读,喜欢游戏,是因为他没有从阅读中体会到真善美的感觉,没有人引导他,如果他从那个游戏中能够体会真善美,那他同样也可以从阅读中得到真善美的满足,这样就会爱上阅读。
3.要找游戏和读书的三视角共同点。
读书乏味的原因是什么?游戏令人着迷的关键在哪里?
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书本不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那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尝试和孩子通过玩游戏,引导孩子将游戏的过程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想,让孩子体味到游戏也是一种学习乐趣,让他在写游戏故事中找到快感,再引导到读书上。
(1)可以一起陪同孩子玩游戏,体验游戏的魅力。
有位家长就是让孩子给她讲解游戏,每天讲一点点,同时把讲的整理成文章,结果孩子写着写着,发觉像毒品一样的游戏也不过如此吗?游戏的魔力慢慢就失去了。
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言:一旦我们对某种激情形成了清楚的认识,这种激情也就不再是激情了。
就像把鲜花的美一深入剖析,美感就减少了很多。
游戏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了解,游戏也是人生,人生也是游戏,总结完了,人生也就完了。
做任何事情的驱动力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一旦找到,写下来,就是结尾。
(2)家长要与孩子共享,然后才能引导孩子写下来。
这是管理三视角的分布视角:同在。
我就是引导我儿子写游戏文章,写到一定数量,可以集结成书。
学会用三视角写书,比起读一本别人写的书,是不是更好啊!?书都会写了,还不会读书吗?
他还自己录游戏讲解视频,他专门有一个录像机,自己制作,放在youtube上,这就是创作啊!同时还操练了标准英文。
他玩游戏的目的不一样了,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从娱乐变成了学习和创作。
可谓一举三得:既锻炼了表达、写作、英语能力,二来与家长的关系更像朋友了,三来基本没有游戏的沉迷感,几乎就当做是一种学习和工作。
(3)如果孩子的学习一旦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主动、有创造性,将效率倍增,甚至都不需要辅导。
我们三视角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一年,然后自主探索性学习,再也不用上辅导班!
现在嘉欣知道如何做了吧?
嘉欣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于是又鼓起信心准备回家尝试一下。
一个月后,嘉欣惊喜地说:刚开始我问孩子,这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妈妈也想试一试。
小明很兴奋地给我讲解游戏如何好玩,怎样玩……
于是我和孩子一起玩,我也差点上瘾了,确实好玩,所以也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像着魔一样痴迷了。
后来我让他每天讲讲游戏,今天遇到了哪些关口,用了什么技巧,有什么收获和进步,也帮妈妈分析一下成败得失,同时用讯飞输入法转换成文字,他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再后来,让他学做游戏直播,他兴趣盎然,好像直播比游戏本身更有意思一样。突然有一天,他说想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了解一下貂蝉、项羽的故事……
现在已经越来越爱看书了,游戏偶尔也玩,但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