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

作者: 阿来的天空 | 来源:发表于2016-11-08 13:47 被阅读0次

    昨天下午收到一个短信,有点长。
    提了很多问题,又已经给了不少结论。
    今天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这篇长长的短信,很有意思:看起来很有理有据,却经不住仔细的推敲。
    这也是自认感性的我,过去常常干的事。

    证据来源是“听说”,“据了解”,“根据资料”,然后就似乎很有道理的下了一个结论。

    “听说”,“据了解”,“根据资料看”,这里很可疑。不知道是“听谁说”?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找谁了解”?又是“根据哪里提供的资料“来看呢?
    没有明确的说明,了解的来源或许是网络上某牛人,某路人,也可能身边的热心的亲人和友人......
    接着就这样混水摸鱼地扔过来一个结论。
    不得不佩服,真是有胆量。颇有我当年的风范。

    这样获取信息的好处是有的,很快,很容易地获得,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去钻研琢磨与思考,因为那实在有点烧脑。

    被询问的对象通常是出于善意很认真地给了他们的能够了解的信息。
    重点是他们都非常熟悉这个领域吗?
    他们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吗?
    能够给出专业的建议吗?
    他们是不是也是“听说”“据了解”“根据资料”得来的信息呢?

    迷茫时,上下求索是很好的精神。
    方法和引路的人却值得好好商榷。

    作为路盲的我,在城市迷路是常有的事,以前没有手机地图没有导航时就会认真地去问路。
    刚开始逮住一个人就会诚恳的问,现在的人会更简单些,不清楚就会老老实实说不清楚。早些年,却往往会碰到热情的回应,结果走了一段发现不对劲。再问一位好心人,又是一个热情,却又是另一个的方向了。
    回头想想,对方或许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不好意思拒绝这么诚恳的你;又或许是不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完全善意的,挺身而出帮助你。总之就那么一指,先“解决”眼前这个问题再说。

    问的人和被问的人都够勇敢。

    问多几次就有经验了,再找不到方向时,会停下来判断,至少对方看起来像是在本街区居住的老人,或在本区工作的年轻人,要不就直接找警察叔叔。即使这样,也会找两人以上求证,这样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不少光阴。

    我也会被别人问路。
    刚开始也有乱指一通的勇气,年轻总有表达的冲动,那显得我多厉害。
    多年前,有位姑娘爱上了我的老乡,年轻的她很期盼地问我:你们家乡好不好?当然好。
    于我是当然好。
    可是,亲爱的姑娘,我的家乡好不好不是重点,你们思想上的门当户对才是要点。

    随便得来的信息,听到就行了,至多虚掷了一点点宝贵的时间。
    但如果因此而做重要的决策,得需要多少光阴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样未免太奢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vo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