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口气读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弥漫心头,满满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孩子,你慢慢来,一曲母爱的赞颂全书没有什么大的故事情节,如果说有什么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一个名叫安安的孩子带给妈妈的感动与一个母亲在和孩子相处中,妈妈的蜕变。
安安很可爱,是中德混血,有一次龙应台带他去台湾,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很多人抱着喊他洋娃娃,当时,龙应台一定是满怀母爱的眼睛,看着别人怀里的安安。
两岁多的孩子,妈妈在和他讲故事的时候,他一直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说,安安,如果你再不听妈妈说话的话,我就不说了。安安跳进妈妈的怀里,伸手想去摸妈妈的眼睛,妈妈躲开了,安安抱着妈妈的脖子,看着妈妈说:
妈妈,你的眼睛里有安安,这样真好。
妈妈买书回来,安安哭着投进妈妈的怀里,说:妈妈,你以后买书,可以带安安一起吗?两岁多的孩子,如果不和妈妈在一起,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妈妈摸摸他,哄着他,问他,白天都在家做了些什么,其实也没有必要问,不过是吃饭,睡觉,还要一些小游戏。
结果安安说,我在思考。
这个话由两岁多的孩子说出来,妈妈不由得好笑:你在思考什么呢?
我在思考,我以后没有妈妈,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有一种触动,那是名叫爱的东西在母子间蔓延。
孩子,你慢慢来,一曲母爱的赞颂所以在看《亲爱的安德烈》时,开篇便是他们母子分别四年,我好奇是什么将他们分开。
百度之后,才发现,龙应台和他的丈夫离婚了,她离开了德国,安安由她德国的丈夫抚养。
我很心疼安安,他们分开的时候,安安才14岁,分开后,他要怎么样去面对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
安安六岁的时候,龙应台有了第二个孩子,叫做飞飞,飞飞刚刚出生的时候,她的很多朋友过来看飞飞,他们会夸飞飞:他的眼睫毛好密,他的小手好软,他好可爱啊。
他们都忘记了,乖乖坐在沙发上的,还有一个他们之前就认识的孩子。
晚上洗脸的时候,安安对着镜子问妈妈:
妈妈,我的眼睫毛不密吗?
密啊!
妈妈,我的小手不软吗?
软啊!
妈妈,我不可爱吗……
他问完妈妈三个问题,不仅仅是他的妈妈,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原本都是他的爱,现在要分给另外一个人,而他,没有选择。
待飞飞长大,安安有一次拿着剪子,把飞飞的衣服剪成条,妈妈举着藤条要打安安,安安把手藏在衣服里,撒娇着说:妈妈不要打,妈妈不要打。
妈妈还是高高举着,作势要挥下来,偷偷溜进来的飞飞护着哥哥,口中重复着哥哥的话:妈妈不要打。
妈妈悄悄的走了,留下房间里紧紧抱着,相依为命的两兄弟。
少了一些爱,可是多了一个人的爱,好像也挺好。
为了她的两个孩子,龙应台也付出很多,她有过很多梦想,看很多书,写很多书评,想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写过随性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因为她的孩子,不得不放弃,每一天,只有等她们都睡了,她才开始一天的写作。
她的好友问过她,有没有后悔,正说着,安安爬上妈妈的身上,安安头靠在妈妈的怀里,感受着那温柔的心跳,妈妈用手环过安安,说:
还好,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孩子,你慢慢来,一曲母爱的赞颂安安是新来的,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妈妈通过安安,来重新认识很多曾经被她忽视的东西。
她因为她的孩子们而变的勇敢,当她的孩子们因为怜悯而喊她,将卡着垃圾桶的小老鼠拔出来时,受不了那样的触感而尖叫,吓哭了她的孩子们。
在孩子的眼中,母亲是最勇敢的,她的尖叫,摧毁了他们的心理防线。
第二次,她忍住头皮发麻的感觉,拿起那个软软的小动物,将她放生,即使之后,她就像被定住般来平复她因为浑身起鸡皮疙瘩而紧绷的神经,但是,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穿上名叫勇敢的外衣。
有人说,龙应台这个人吧适合糊弄一下年轻一代,以为写两篇文章自以为自己站在时代的角度就对社会,尤其是大陆各种批判,殊不知越随着时间的积淀和社会的发展,她的思想就越显的浅薄和无知。
我读的她的书不多,对此不多加评论,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她和安安的来信,有一些对香港文化的批判,他们说,因为香港是大陆的。
对于这些语言,我有些本能的排斥。
但是,除此而外,《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都是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对她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记录,我们从温情的角度来看,是很有共鸣的。
毕竟,我们都有母亲,书中的母亲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与她孩子的相处,我会想起,我的母亲,是不是也曾经用这样温柔的目光看着我,她没有用笔记下,但是每一个表情,都印在她的心里。
只因为,我是她的孩子。
孩子,你慢慢来,一曲母爱的赞颂这是我和我最亲爱的妈妈的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