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无住生活 知行合一——20181124 读书沙龙心得

无住生活 知行合一——20181124 读书沙龙心得

作者: 自在阳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16:03 被阅读130次

    阳光明媚,共读经典,体悟人生。

    感觉:和平--喜悦

    一、《金刚经》

    (一)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1.忍辱仙人

    行忍辱,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无顺无逆,欢喜受之,一世成佛。

    1念:忍辱是人生丰盛最重要的方法。

    1行:逆来顺受,无顺无逆,随顺体验,格物致知。

    2.住色生心

    卞之琳”先生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重视角,觉的层次不断提高,能觉至小至大的是什么呢?

    《力量之源》眼见为实?缘影取相?

    相,就是信念评判佛为了说法必须用名,名都是名相。以眼前看到的花为例,我们看见的只是意识库中花的信息,看见的只是一个想法。我看不见真实的世界,看见的皆是自己的想法、念头。看见大有文章,我们以为眼见为实,恰好看不见真相。实际上看见了不存在的、随缘变化的,看不见存在的。看见了相状,看不见本质。凡夫总是跟着心生的相跑,向外跑。觉者反之,回观心本身。

    《超体》主人公发现一切都是能量在流动、振动。说明眼见为实靠不住,执着于它,则如盲人摸象。实际上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虚妄有生。持全息视角时,则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没有意外和偶然。我们活在果的世界,佛讲的是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盘寂静。听到有人传闲话,不再发表意见,因为自己不了解真相。不住一切角度,不拘泥于一个标准,不评判自己、他人。看不见真相,不要执着就好。人习惯于固守信念、价值观,希望看见不变的世界。佛是一流的人——先相信才看见。佛就是我,为此我们可以一边筑梦、圆梦,一遍扫除之,随立随破,勿受其限制。

    1念:我看不见真实的世界,看见的皆是自己的想法、念头。

    1行:接纳一切,放下评判。梦想当真,大胆筑梦、圆梦,随立随破,显化无限。

     3.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本身就没有什么能住的,世人非要住,所以会苦。中国四大名著除了《西游记》,其余三部都容易因住色生心而悲伤欲绝。住色生心,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三轮体空:1.能--我、人空;2.所-施之物、持之戒、忍之辱、进之法、修之定、修之慧;3.法空-施、戒、辱、进、定、慧。

    1念:三轮体空,本无能住、所住。

    1行:随遇而安,时时致中和

    4.无实无虚

    真空妙有:无实:真空;无虚:妙有。实:常住,虚:断灭,实际上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永存。《金刚经》此类的真相,可反着理解。若有实有虚,则有对照、标准,有二元对立,则受限。走中道,两边均不沾,没有二元对立,无我无人无众生,万物一体,本自具足。

    1念:空生妙有,能生万法

    1行:格物致知,致中和

    5.不应住色布施

    本自具足,内破欠心,外利众生,而行布施。

    1念:本自具足

    1行:内破欠心,在好感觉里无相布施。

    6.如来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

     1念:众生皆是佛,不生不灭。

    1行:时时觉真相,警醒于真相。

    7. 如来是不异语

    前后一致,吾道一以贯之。大乘佛法:空性,允执厥中---致中和---致良知。

    1念: 大道归一。

    1行:以道贯穿终生。

    (二)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1.无漏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间。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成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实不可及大同世界,普世大爱,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大我无我精神更接近了义经,究竟圆满无漏,所以中华文明能传承千年而不绝,历久弥新。

    1念:一世成佛,乐享人生

    1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2.持自心经

    “若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即可得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因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演说,自有不可思量之大功德。

    1念:法无定法

    1行:消化--合一--重构,持自心经,知行合一

    3.心行般若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心行般若,常行无为无向之行,与佛无异。活出如来本真,对自己的佛性时刻保持觉察,恭敬。

    1念:佛即是我

    1行:警醒于真相,心行般若


    二、八段锦 


    三、《传习录》  陆澄录

    (14)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中:人欲未动,天理湛然的状态。

    人欲:四相,皆虚妄。去人欲离四相。

    英雄处在中的状态,根据需要做选择,凡夫由着习性起反应。

    喜静厌动:龟缩。

    念念存天理去人欲,循理,自会达到中、本自清净的状态。以宁静为主则本末倒置。循理就是循中庸之理,中和之理。

    NLP最新智慧理论:智慧分为身体智慧、认知智慧和场域智慧三种。身体很智慧,始终处在连接状态。天理就在身体的感觉里,呼吸时发“中、和”的声音,丹田就会跟着振动。时时觉察自己起念、说话行事时身体的感受,保持中和,则必合天理,一旦不舒服,立即连接自己的中心点。平时练中和的感觉,遇事马上回到这种感觉,练习的时候,身体哪儿堵,就觉哪里。任何的发生都是中正的,情绪状态看不见外在。任何能量来,都全部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天地之能量。

    1念: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1行:事上炼心,连接身体的中和感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16)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果”?

    圣人能让天地各安其位,让万物依本性生长,也是从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欲望未发之中一步步培养成的。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放弃培土栽培,还怕没有枝叶花果。一有期待就执着、等待,就二了,就开始挡道了。臣服、信任,自信,信自己就是佛、圣人。

    1念:根深叶自茂

    1行:学习完回去栽培。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住生活 知行合一——20181124 读书沙龙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xw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