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1日(2):江苏无锡·蠡园
游览蠡园,乃慕名而至。它座落在无锡西南的蠡湖之滨、五里湖畔,曾是范蠡与西施泛舟之处,极有名气。
相传,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吴越在太湖夫椒交战,越国战败乞降。吴王夫差不听谋臣伍子胥杀掉越王勾践的劝告,将越王夫妇及大臣范蠡囚禁于姑苏。勾践君臣假意顺从,取得夫差信任,三年后获释,又献美女西施给吴王,使之整天沉溺酒色,荒殆国政。越王勾践乘机伐吴,迫使吴王自刎。越国遂成为东南大国。范蠡深知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带了西施,改名隐姓,泛舟太湖。蠡园(湖)皆因此而得名。
据说,蠡园与太湖相通,仅水域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小巧玲珑,以假山真水、亭阁长廊著称。不知此说真否。
踏进蠡园,便是一片迷离景致。进园而左,过石屏通道,入盘旋迂回的假山群峰。峰遮人影,水映峰像,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饶有兴味,不觉暗暗称绝。假山都以“云”字为题,有“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之名。当我们攀挠到石路的假山群峰之巅,高12米的归云峰,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小湖,把石拱桥、三层阁楼、草顶圆亭与树丛,异常清晰地投影水中。啊,如此景致,优美得让我们忘乎所以了。难怪英雄与美人终日缠绵,不忍离去。
走在沿湖环路上,见湖中游船荡漾,湖岸垂柳拂浪,是秋色而似春景,倒有些迷乱了人心。在湖的中央,有春秋四季亭,东西南北各据一方,从湖岸的柳荫中望过去,步移景换,那四个长方形的小亭子,时隐时现,间距时宽时窄,别有情趣。四季亭建于1954年。四亭造型完全相同,一律黄顶红柱,三面置有坐槛靠背,栋梁间彩绘四季花卉。亭旁种花也很有讲究:春亭旁种梅花,夏亭旁种夹竹桃,秋亭旁种桂花,冬亭旁种腊梅。
环湖路南,便是碧波缀浪的五里湖(蠡湖),湖面阔大,有打鱼小船自在逍遥,展开一幅江南真山水与我们欣赏,不知范蠡西施当年是怎样玩赏这江南风光的。我们坐在湖畔的长靠背椅上,赏景,想象,心中舒坦,觉得一切世间烦愁皆不能挤进心中了。在环湖路尽头,可眺望五里湖中倚岸依天的湖心亭和凝春塔,时遇薄云蔽日,湖面渺然,而亭塔亦朦胧也。
蠡湖风光(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紧连环湖路的,是曲岸枕水,一侧依墙而筑的千步长廊。在这里漫步,不仅可以继续观赏蠡湖的水色天光,而且可于长廊侧壁上,眼描目画几十个花窗图案(实际雕窗用一色中国小青瓦砌成),亦可欣赏苏轼、米南宫等名家的书法碑帖石刻,一饱线条艺术这一中国艺术源流的眼福呢。
长廊末,湖心亭和凝春塔转到了右边,而左侧有一小园。入内,顿觉进入仙境般,不禁拍手惊呼。林荫中,呈现一泓秋池波平如镜,池畔曲曲折折,小桥错落有致,楼亭稀疏点缀,其幽静之极,玲珑之极,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这里静无一人,纵深里有栅栏,围着葱茏林木,大约是一处官家别墅。我们悄然绕过这个小池塘,唯恐因为惊喜的喧闹与激动的慌乱,而使步履无法轻盈,以至搅扰了这个处女般的安宁秘境,呵呵,但我们真想再久一些地呆在这里啊。
(借之一用,敬谢作者。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阳光复出,蠡园春秋阁居中而立,仿佛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对镜梳妆,体态万方。我们赞叹:“这个蠡园,怎么这么美啊!”瞧,微风拂动着一片水塘,前景是稀疏的树和嶙峋的石,中景是飘忽不定的倒影,后景是长廊和楼阁。左边一线低低的长廊,或柱或壁,琉璃或高而宽,或低而窄,富于变化;右边隆起高楼低厅,交错参差。春秋阁高三层,两重飞檐,中间只设乳白色栅栏,与彩色琉璃瓦形成双金夹银的明快对比。整个布局协调均称,平面、立体及色调疏密相间,相得益彰,极富中国古典特色之美。阁前悬现代画家刘海粟(1896~1994)书写的春秋阁匾额,两旁一联:落花流水千古梦境;浓妆淡抹绝色佳人。
蠡园(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真不愿离开这人间仙境啊……做诗一首《蠡园》:
五里湖畔话当年,
范蠡西施醉如仙;
也道如今幸游此,
痴我情侣暗惊叹。
中午,在热闹的大街上,找了一家小餐馆,吃了一顿很有滋味的便餐:海味馄饨和小笼包子。馄饨味儿很鲜,包子略带甜味,是典型的南方口味。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1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