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记忆深刻的和戏曲有关的两部经典电影是《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每次看到程蝶衣都会泪流满面,每次听到那句“畹华,将来要给咱伶人争一点地位”时都会难过好一阵。
是的,那个时候,他们叫“伶人”,是下九流,是没有地位的玩物。
我的朋友是“下九流”如今,在国家大环境影响下,戏曲发展呈现出一些希望,可我仍然觉得有点绝望。
这段时间,德云社和张云雷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德云社多年粉丝,实在是不忍看到这样的口诛笔伐。他们的错误是真的,但是令人作呕的是这场曲艺界为了竞争而背后捅刀的“阴谋论”才是我们多数人为张云雷鸣不平的主要原因。
可是,这样一场阴谋的背后,却是曲艺界生存艰难而导致的手段。
郭德纲老师曾经说过“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倘若这个行业都能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所谓的来钱快,也就不会存在这样令人不齿的风波。
是哦,曲艺界生存艰难!
生存艰难,没有观众,没有收入,这大概才是传统曲艺不能够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因为热爱入了行,又因为无法生存不得已退出。
退出的,我们选择理解,生而为人,填饱肚子才是第一位。
但是,我更加敬佩那些留下的人。
我的朋友是“下九流”小时候学过一点戏曲,因为嗓音中性,带有雄音,只能在舞台上扮一下老生,在这个人们普遍认为“女老生”和“男旦”是另类的时代,家人担心会产生性别意识混乱和行为习惯偏男性的问题,终止了我的学戏之路。
是的,我就是那个退出的人。
但是,仍然有一些朋友一直在坚守。
我的朋友是“下九流”
一、我的朋友是吉剧演员
发小金金,今年26岁,曾经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学习地方戏曲,毕业后,她如愿以偿的成了一名吉剧演员。
在大多数人只知道东北有越来越低俗的二人转的时代,东北地区正宗的地方戏—吉剧,却很少有人关注,观众也是少的可怜。
吉剧的生存环境可谓惨淡。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金金没有气馁,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开通了抖音等传播速度极快的短视频账号。
高压的训练之余,会通过直播和视频来讲解吉剧知识,经历一年,已经成了戏曲小网红,那些网络上的粉丝常常会从全国各地到吉林长春观看吉剧演出。
第一次在演出现场看到自己网络粉丝真人的时候,金金激动的哭了。
因为在此之前她曾经和我说过,她有很多次想放弃戏曲,另谋出路。她甚至想过直接做一个网络主播,搔首弄姿还能赚钱特别快。
是的,地方戏曲的没落程度,能够很快的击碎年轻戏曲人对未来的希望。
对于金金来说,工资多少倒不是主要担心的事情,没有观众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她说“毕业后的第一场演出,一千人的剧场,只来了三排白头发老人”。演出结束后,她躲在后台哭了很久。
但是,现在,剧场里会来很多人,还会有千里迢迢来的南方观众。观众的头发也多半是黑色的了。
但金金最大的愿望是,越来越多的东北本土观众能够来看吉剧。
是的,京剧是国粹,依靠国家政策扶持,但是,吉剧是地方戏,唱的都是东北的历史和民生故事,她必须要依靠东北的本土观众才能保存原汁原味的吉剧特色。
是的,金金最终没有放弃,舞台前后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没有放弃吉剧。
我们都相信,吉剧会起死回生的。
我的朋友是“下九流”二、我的朋友是美国华人票友
好友雯雯今年23岁,目前在美国读书,主修化学,将来会是个女科学家。
我们是在程派的一个演出剧场认识的。
她虽然是一个学习化学的留学生,但她同时也是一个程派戏曲的高级票友,往台上一站,一招一式,俨然是个专业演员的模样。
我的这位科学家票友的演出现场,有一些不同,五百人小剧场,看她演出的人中常常有一些外国朋友,是千里迢迢从美国跟着她回中国游玩的同学,还有的是她的美国同学带来的朋友,专门要欣赏中国戏曲的。
是的,她已经是她们学校华人演出时必不可少的人物了。
她说:每一次登台都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国外上学,又不能回家。所以,这样的日子学校里的华人同学都会聚在一起搞联欢,以此来消解思乡情绪。
戏曲,是海外华人想家的符号和慰藉。
雯雯说,想发挥女科学家的作用,想尝试用化学与戏曲进行融合创新,给传统文化注入科学的血液。
我们都希望这样的一种科学实验可以给已经蒙尘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我的朋友是“下九流”三、我的老同学是偶像化的相声演员
说起相声圈的偶像,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张云雷,但是,我的这位老同学也是一位相声圈的偶像,也有一定的粉丝。
朋友汪汪是和我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的男同学,后来考上了民间艺术专业的研究生。
从一个师范学校中文系跨越到民间艺术专业,这听起来本身就不可思议。
他起先学习的是二人转,后来因为嗓音偏雌音,没办法唱男孩子的东西,只能转而学习了京剧男旦,后来又因为学校京剧起步太晚,只能转到相声行当上去。
相声的成功都在于德云社。
所以,研究生毕业以后,他选择了走出东北去北京德云社面试,可是面对德云社几百位竞争对手,最终他失败了,回到东北以后,加入了东北的相声团体。
但是东北地区文化基础薄弱,没什么人听相声,更何况还是个带着山东口音的相声演员。
他曾经说过,回到东北,他其实已经做好了转行的准备,但东北观众似乎更偏向如今早已低俗的二人转。
这让一个受嗓音限制无法继续二人转的男孩子有了强烈的挫败感。
他说有时候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不如回山东老家,和我们一样当个老师,起码家人不用担心他吃不上饭,租不起房。
是的,一个相声演员连插间合租房都住不起。
后来,德云社张云雷火了起来,让他看到了一点希望,原来相声演员是可以靠颜值和扎实基本功混口饭的。
原来,会唱戏的相声演员也可以有出路。
德云社的火爆也给我的这位朋友带来了很多粉丝,他的样貌也很清秀帅气,舞台上也有温文尔雅的气质。
是的,依靠着和张云雷相似的气质,他终于在东北有了立足之地了。
他生日会相声专场的那天,很多老同学都从四面八方赶回东北看他演出。
演出结束,他在台上泣不成声,我们在台下几次哽咽。
是的,他太不容易了。说相声的都不容易。
他说,那天剧场观众爆满,他第一次知道“红了”是什么感觉。他的粉丝团为大家做了很多演出纪念品。
“原来,我也有被粉丝送礼物的一天”,他开心的说。
是哦,那些低三下四送路人演出票还被骂的日子,终将成为过去。未来,相声也可以很受欢迎。
说学逗唱,我们最棒!
我的朋友是“下九流”四、我们是戏曲爱好者,我们有话要说
不知不觉,微信好友列表里已经有了几十位戏曲票友。
强大的票友力量使得有机会和自己喜欢的戏曲演员成为微信好友,建立起“角儿”和观众的新型沟通模式。
剧场里,早已经不是白头发老者的天下,黑头发的我们也是剧场的常客。
我们会通过发朋友圈,发微博,或者录制小视频的方式来分享戏曲。
我们是一群很有活力的朋友,我们的世界永远欢迎你的到来。
我的朋友是“下九流”戏曲里的人物,都是通过戏曲演员来体现鲜活的生命力,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艺术,会给你带来生命的厚度。
希望我的朋友和我的“角儿”们,不再是人们口中充满嘲讽意味的“下九流”。
他们都是一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古老艺术的“大国匠人”。
那些忍着伤痛也会登台演出,真摔真打的“角儿”们,也有梨园行爱护国家,忠肝义胆,团结合作的传统风骨。
他们不是墨守陈规,他们也在不断尝试让我们的传统艺术重新火起来的方式。
在这个向“钱”看的时代,他们依然坚守信仰,创新戏曲,艰难探索。
他们不是“下九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