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数民族的婚俗

少数民族的婚俗

作者: 零零后大胖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3-23 14:17 被阅读0次

    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 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 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 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 ,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 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 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 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 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 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 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 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 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 多在秋冬举行。蒙古族 婚礼是蒙古族为孩子成家立业而操办的一项重大礼仪活动。婚礼(蒙语称“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长辈选定良辰吉日,隆重举行的结婚庆典。

    牧区婚礼一般持续三四天。到了娶亲这天,男方家要举行一个宴会,送娶亲队伍上路,娶亲队伍一般都是夜间或天亮前出发,也有白天出发的,根据新娘家的路途远近而定。草原的夜晚总是宁静的、空旷的,本来就稀少的村落显得更为分散和遥远。为了驱散沿途的寂寞,又不至互相走失,便放开嗓门,一路奔驰,一路高歌……新娘上接亲车之前,要举行告别仪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结束后,新娘不能主动上车,而是哭着和父母依依不舍。此时,祝颂人前来用诗歌的形式劝告新娘。母亲端过一碗鲜奶,一边安慰一边让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点儿,表示姑娘给娘家留口福。随后母亲把剩下的奶子往上洒向四边八方。    新郎过来把新娘推进大蓬车里,接送新娘的队伍离新郎家不远时,便要停要下来休息。这时新郎和伴郎先回去报信,然后新郎换骑快马,领着迎亲人马前来迎接。蒙古族婚礼是诗歌更是戏剧。参演的不仅是新娘新郎、伴娘婚亲,而是整个民族。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与各民族婚礼比,蒙古族婚礼所不同的是重礼不重财。礼是礼路、规矩,用的象征物和道具很多,充满戏剧性和虚拟的问答,洋溢着种种诗意和浪漫气息。

    他们精神生活绝对大于物质生活,或者说把生活艺术化了。似乎整个民族还停留在可爱的童年。在举行婚礼时又拟乎回到古代,把这个民族的传说、历史,一些稀奇古怪、鲜为人知的习俗又重演了一遍。许多民族昨天已消失的淳朴古俗,这个民族今天还完整保留着。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牧区的婚俗更有特色,娶亲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马车,先绕蒙古包转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真、坚贞不渝和新生活的兴旺。

    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再梳头改装。婚宴上摆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献哈达、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土家族土家族吊脚楼“偷俗” 偷,历来是被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可是在鄂西一带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里,至今仍保留着几种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偷俗”。这“偷俗”不仅不为土家人唾弃,而且还受土家人的赞赏并传为美谈。 偷梁树 土家人修建吊脚楼木房,正中堂屋脊上都要横搁一根大梁。梁上朝地一面中央绘着太极图。两头分别写着“荣华富贵金玉满堂”等吉祥词,画着“乾坤”日月卦。土家人很看重梁,说它寄托着今后的兴衰荣辱。 这根梁树却是要偷来的。修屋前,主人在附近人家的山头上悄悄相中粗壮苗条、枝桠繁茂的杉树,粗壮苗条表示子孙兴旺后人多,枝桠繁茂表示家大业正又久长。到了架梁的前一天夜里,主人请来几个强壮后生,择黄道吉时出门,至树前,先点燃三柱香,烧上一盒纸,再念几句祝词,用大斧砍倒后,抬起就走,中间不能歇气不能讲话,抬到主人家放到木马上由木匠加工成大梁。

    上梁时又有一套奇俗一番热闹。第二天,树主看到树桩边的香灰纸灰,便知道自己的树被人偷去做了梁木,不气不恼十分高兴,因为这表示自家的山地风水好,出了人家喜欢的梁木。 偷南瓜 八月十五月亮圆时,吊脚楼里亲朋团聚,过着中秋节。待过半夜子时,几个人悄悄地嘀咕一阵后各自分开行走,轻手轻脚地走到东家瓜园,或进西家菜地,选那又大又圆的南瓜摘下一个,用红布包起就走。第二天,失瓜的主人看到新摘的瓜蒂,决不吵闹,一笑了之,心里还默默为偷瓜人祈祷:老天保佑他来年生!

    原来,偷摘的南瓜是送给没有生育的人家。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妇老来无子。一个讨米的老太婆便给他一粒瓜子,种下后第一天牵藤,第二天开花,第三天就结了瓜。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老两口把瓜摘下抬到屋里,那瓜突然裂开,从里面蹦出一个又肥又胖的儿子来。从此八月十五偷瓜的习俗(又叫摸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不管有无生育,族人们都要偷摘一个别家的大南瓜送到亲人的床上。 偷饭碗 偷饭碗是土家族吊脚楼里奇特的婚俗之一。 当娶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经过妙趣横生的“拦住门”、“讨粑”等过场后,主人便热情设宴款待来人。

    午餐时,接亲者中间有几个“不识好歹”的人,互相把眼睛眨几眨,便把饭碗悄悄藏到胸口或掖下。到了男方家,“偷”者从身上取出“赃物”,大摇大摆走进厨房,乐滋滋等主人奖赏。主人也满脸高兴,按偷得的碗的数量,每只碗奖赏一大坨猪肉,偷碗者皆大欢喜。原来土家人称这偷来的碗为“衣禄碗”,偷得越多越好,表示新郎新娘今后生活富足,兴旺美好。 客家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

    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有语言,通用汉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

    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台湾传统婚礼习俗出 发:由男方携六件或十二件礼物,鸣炮出发前往女方,到距女方家庭一百公尺左右,鸣炮,女方也应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 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方幼辈开车门请出。

    介 绍:男方亲友依序走进女方家中,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方。

    纳 徵:男方抬春树礼物进入女方家中,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 居中将大小聘、金饰、礼单挛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 明桌上陈列供品。 ����

    甜 茶:女方长辈请男方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媒人引导出堂,捧着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

    压 茶: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福证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坐高椅,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祖:舅父挛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妇方父母 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 礼:女方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部分,并回礼以男用礼物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妇方备茶挛开筵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妇左)女方备鸡腿扎红纸附上红凶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处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 客:宴毕,男方宾客启程返回,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餐厅则免,送客不说再见。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在吉林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巳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如汉族原来实行的“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中国朝鲜族中向来有“南婚北丧”的说法。南,指“南道人”。即从朝鲜南部迁来的人;北,指“北道人”,即从朝鲜北方迁来的人。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国的辽宁省和黑龙江一带,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一带。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礼,仪式繁杂而隆重。现在朝鲜族婚礼中,女嫁男娶同时进行。但在过去则不然。在男道人的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把新娘娶回家。朝鲜语称这种婚份为“罕孔纳得里”《三国志)载:“高句丽人,其俗做婚姻,言语已定,女家做小屋于大屋后,名‘婚室’。

    昏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大,乃将妇归家。”这就是说,“罕孔纳得里”是一种“两次婚”婚俗。即先过“从妻居”生活,后过“从夫居”生活。但它和云南省布朗族的“两次婚”不同。布朗族的两次婚,是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的一种表现,即婚礼后新娘返回母家长期居住,等过了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回婆家居住,回来时要举行婚礼。而朝鲜族的“罕孔纳得里”则是“从妻居”和“从夫居”婚俗的一种复合形式。 “罕孔纳得里”婚礼要举行两次。 第一次是“男家嫁儿,女家迎婿”。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届时新郎穿礼服骑马前往女家,下马后在临时安排的婚室休息。举行婚礼时,新郎脚踏凉席步入礼厅,新娘则由她的哥哥抱入礼厅。新郎新娘会齐后,互相对拜。婚后第三天,新郎返回自己家中。过半个月,新娘家派人将新郎接回,从此长期和妻子生活。 第二次是过几个月或一年之后,新郎要把新娘娶回家去。这次只设大席而不举行婚礼。新娘拜见公婆、叔母及大小叔姑、从此常住婆家。中国的朝鲜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婚礼礼节往往十分烦琐。定婚时,双方父母在女家见面,相互发表意见。最后由双方父母确定婚姻关系。否则不管青年男女之间关系多好,也不于承认。定婚后,接着举行“小婚礼”。

    男家准备丰盛的食品,并带着送给未来儿媳妇的衣物到女家。女方家也准备食物招待。男女双方的近亲们都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在这种场合,双方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说些谦虚的话。如女方父母说:“我家的姑娘还小,不懂事,今后就拜托你们了。”男方父母则在女方父母面前发誓,要好好照顾儿媳妇。在这样的小婚礼上,双方父母高兴地确定婚礼日期。回族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全国有近720多万人。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外,甘肃、青海、河南、河北、云南、新疆等省区居住人口较多。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生活习俗深受宗教的影响。婚姻习俗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宗教证婚。按照传统习惯,只有经过阿旬证婚的婚姻,才算合法婚姻。 回族的分布,就地域上讲是大分散,小聚居。许多地区与汉族杂居。由于居住地域不同,婚礼习俗除保持固有的宗教特征外,还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婚俗的影响、地区之间婚俗的差异也很大。 婚族婚礼大致可分为求婚、定婚、结婚三个阶段。 求婚阶段有两种人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按照回族的习俗,做媒人是成人之美,义不容辞。只要有人去请,便会应承,而且不辞劳苦。舅舅是主婚人,在婚姻缔结过程中,首先要征求舅舅的同意。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了了解之后,媒人和男方的舅舅带着礼品到女方家相亲。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特意安排一个机会,让男女双方见面。如果女方家肯收下男方所赠送的礼品,即表示双方相中了对象。然后再由媒人和双方家长约定道喜的日子,准备定婚。

    定婚时,男方要给女方准备一些礼品,如衣服、鞋袜、首饰、化妆品等。还要带上茶叶和一些钱。定婚仪式在女家举行。如果没有意外情况,送完定婚礼后,即商定聘礼数目,互道“色两目”后,就不能再反悔。女方也给男方回蹭一些礼物,如衣服、帽子等。此后,男方要按约如数送齐彩礼和嫁妆。每逢节日喜庆之日,如“古尔邦节”、“开斋节”或女家有重大事情,男方要主动到女家看望或帮忙,表示对女方的尊重。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家给女方家送礼,女方家也向男方家回礼,然后男方家到女方家迎亲。迎回新娘后,阿訇主持“尼卡哈”证婚仪式。这种“尼卡哈”仪式很简单,阿旬诵读《古兰经》中的有关章节,向新郎新娘提出问题,要求他们一一回答。阿旬还要向新郎新娘讲经,讲经的主要内容是;现在你们成家了,要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对父母要尊敬、赡养;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助;要搞好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关系:要诚实、勤劳、勤俭持家:对人要有礼貌,不做违法之事,不受非分之礼等等。讲完经之后、带领新郎新娘做“都瓦”,表示对真主的感谢,这样的婚姻就算是合法的了。

    回族婚礼虽然受到宗教影响,但因伊斯兰教反对禁欲主义和独身主义,认为结婚是人的生理规律。在构成婚姻的原则上,一是要男女双方志趣相投,即指信仰和习惯一致:二是要男女双方自愿,反对父母包办:三是要有主婚人和证婚人。定婚和结婚要讲这三个条件。婚姻决定权在父母,但子女的态度也要认真考虑。如果子女不同意,父母要想办法说服,绝不能强迫压服。这说明回族青年男女在配偶的选择上是自由平等的。回族的婚姻习俗是,一旦成婚,不能轻易离异。当然,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有时也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因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上聘礼等形式,结婚后的妇女仍然处在从属地位。特别是过去的时代更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婚礼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由恋爱结婚的逐渐增多,宗教证婚习俗也在逐渐减少。

相关文章

  • 少数民族的婚俗

    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 恋。即使自由恋爱...

  • 明朝少数民族妇女的奇葩婚俗

    明朝时期,中国各民族融合的程度已是很广泛,通过迁移杂居互相通婚,民族间的差距亦有所减小。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儒家思...

  • 你未必知道的几个少数民族婚俗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当中,少数民族婚礼习俗是最具有传统意义的婚礼习俗,中国56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婚礼习惯,有些少数民族...

  • 云南少数民族那些神奇、怪诞的婚俗!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说走就走游云南,再点击关注,并置顶,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关于神秘云南的文章...

  • 刘氏庄园

    兴义刘氏庄园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庄园(为民国初年在贵州政坛...

  • 众说非遗 | 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阿昌族传统文化涉及舞蹈、婚俗由李开正撰写 阿昌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

  • 拥有保加利亚护照,入籍保加利亚后体验不一样的婚礼习俗

    保加利亚婚俗:新娘涂白漆出嫁 世界各地婚俗各不相同,人与人不同思想不同地域不同,有许多好玩的风俗,而保加利亚婚俗更...

  • 婚俗

    陕西地区的婚俗习惯,包括见面,看屋,扯衣服,坐喝,择吉,完婚,迎亲,婚仪,入洞房,宴客,耍房,送饭,回门,贺礼。 ...

  • 婚俗

    1、张阿姨的儿子A要结婚了。A就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张阿姨夫妻就是普通的工厂工人,优秀的儿子完全凭自己的能力...

  • 婚俗

    传统与排场不一回事儿。传承,是弘扬,是扬弃,脉络在里面。 婚俗经历了多少变化?现在中式婚礼又多了起来,当然是改良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的婚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rw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