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在这里属于过去。
走在进香河路上,遇到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这个小学,青色的砖,青色的屋顶,高不过四层的房子围了起来。
从南边的学校大门口看进去,刚好有户外活动,学生的喧哗声打破了这里庄严静寂。很羡慕这些孩子,可以在如此适宜的学校读书。
再往北走,路过一个公交车站,公交车站上赫然写着进香河(东南大学),我不由得惊喜,昨晚还想着去东南大学看看,谁知道就在脚的前面。
东南大学看过一个视频,有关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前身今世,曾有过强烈的愿望,希望去看看。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在解放前属于一个整体,即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当时的中央大学,囊括了文、理、工、医、农、师范等学科院系。
解放后因多种原因,中央大学遭到拆分。
中央大学的工学院,留在中央大学原来的校园,单独成为一个院校,称为“南京工学院”,后经教育部批准,改称中央大学在民国北洋军阀时期曾经用过的校名,即“东南大学”。
中央大学的文学院和理学院,奉命离开中央大学的校园,迁往南京他处独立成为院校,之后校园选定在了原金陵大学的校舍,金陵大学本是教会学校,解放后予以解散,校舍也就腾出来供办学,称为“南京大学”,因此南京大学今天的校园风貌,其实是金陵大学的遗产。
除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之外,中央大学的剩余学院也各自迁出独立建校: 医学院成立“南京医科大学”; 农学院迁出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林业大学”; 师范学院出来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 而原工学院中的水利系,则分离出来与交大的水利系合并,组建了今天的“河海大学”。
很喜欢这样的偶遇,顺其自然得恰到好处,心动时它就在眼前,仿佛是冥冥之中有一根线在牵引。
相河路两边各是两排杉树,中间用绿色方形中空的砖铺着,大概是人行道。走在中间,秋风吹起长发,忍不住围着一棵杉树转一个圈,浪漫的气息充满全身,一种小资情调倏然就来了。
闲游南京这么一份好心情,因为满大街想解决人生三大问题之一而不能得而告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过程的一种幸福已经留在记忆里,而不完美就像生活中的必然,内心完全接受。对我来说,不完美是正常,如果太完美,让人心里踏实不起来,怕其中有个陷阱。
南京应该是个讲理的地方,这里的人干什么都排队,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排队时那种悠哉游哉的安定神情是杭州没有的。杭州人排队有些着急,时不时会有人上前打探打探,了解情况,再看看时间,总怕耽搁太多时间,总少了南京人的气度。如果说杭州是江南小家碧玉,南京就是名家旧贵。可社会在发展,杭州这几年,硬是赶上来,格局大了,有了新贵气度,尤其是G20之后。
在旅途中,最让人愉快的地方就是菜场。科巷菜市场东大门外侧有一家朱家小郑速烧饼,一个并不是宽敞明亮的店铺前摆一张黑黝黝的桌子,桌子上堆着两叠长方形的空托盘,并不宽敞的店门前站在爱排队的南京人。烧饼卖的飞快,排队的都是五个十个地买,一次出来两托盘烧饼,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店铺里两男两女,一个高个子男的一边做烧饼,一边时不时出来看看烤箱里的烧饼,很是忙碌。
小郑酥烧饼我也排队买了几个,果然是物廉价美,一块钱一个的烧饼,杭州五块钱能买到吗?很难说。
以我对食物的评价,小郑烧饼可以打五星,就是在同一个南京城,我也买到过其他烧饼,一个一块五毛钱,个头小很多不说,这味道也差了一大截。
能让人心甘情愿排队等半小时,确实有它的道理,又如绿柳居的盐水鸭和口水鸡。
绿柳居是南京城的老字号,创于1912年,有上百年的历史,位在太平南路地铁口上,据说孙中山和宋氏姐妹是这家店的常客,绿柳居菜馆以经营清真菜品和素菜而闻名。一出地铁口就看到很多人在排队,没有知味观的热闹拥挤,再次赞叹南京人,排队永远是不慌不忙,不急不躁。
第一天中午在绿柳居买了半只盐水鸭,一斤十七块八,半只也就二十不到,卖场的师傅手脚利索切好,看看满满一盒子,量足够,味道还真宗。
那天晚上又跑去绿柳居二楼,想吃小吃。相对于绿柳居的素菜荤做的特色菜,对我来说小吃更有诱惑力。我叫了一个糖水圆芋,红色的透明的是藕粉做成的,芋不是圆的,是方块的,上面又洒了几粒桂花,味道还不错,也不是太甜,可就是食物的温度不够,总觉得不是新鲜做的,好感度要打折扣。至于八宝素面,据网上点评率最高的小吃也是温温的,体验感并不好。我猜想会不会是晚上的缘故,可转念又想,不应该呀,百年老店,不能这样砸自己的牌子。
这种哀其不争的悲伤感又一次充满了我的情感,我想我是一个至中至正的人,不想走弯路,可现实常常是要曲着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