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报告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报告

作者: 郑锦辉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20:34 被阅读0次

    一、本书写作思路

    本书作为一本传授阅读方法的实用类书籍,专门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作者分别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展开了方法性论述,并介绍了阅读各类书籍的方法,最后鼓励读者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好书来提升阅读技巧,促进心智成长。

    二、本书内容重点

    我将分成四个部分来讲解本书的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相信很多对阅读这件事情并不陌生,但熟悉的事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做得好或者喜爱这件事,我们如何把熟悉并重要的事做得好呢?作者一开始就立刻点明:“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换句话说,此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帮助那些想要透过读书来增进理解能力的人。

    在这个部分,作者通过两点来阐述重点。

    首先是需要养成主动的阅读,这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是一种需要努力,而不是毫不费力的一种阅读;这意味着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必须去回答的问题。因此,这点告诉我们可以再阅读前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关于一本书,我们可以提出四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关于书籍的“主题”部分,也就是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第二是关于“说理”的方式,书中的想法、论点以及如何传达的;

    第三是关于“批判”的观点,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并批判性地分析书中要点;

    最后是关于“应用”的问题,这本书如何启发你,带来怎样的应用。

    其次是告诉我们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作者提到阅读作为一种自我发现型学习,需要如下技巧: 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力、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

    因此,阅读的目标是为了阅读资讯而读,为了求得理解而读。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不加外助,玩味着字句,从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理解的过程。这意味着读者需要让一本书向他既有的理解力做出挑战。



    第二部分、阅读的层次

    1、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又可称为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此时只需了解语句的字面意思,而非深入探索它背后的含义。

    基础阅读层次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阅读者的孩童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儿园的学习经验;

    2.认字阶段——相当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如看图识字、阅读简单读物等,掌握了最初的读写能力;

    3.读写阶段——相当于四年级水平,处于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阶段,利用上下文掌握新词汇,在不同领域学会不同阅读法;

    4.熟练阶段——初中水平,熟练之前的技巧,掌握观点的比较、应用和迁移,准备好要学更多阅读技巧。

    最后要说明的是,如果不能精通基础阅读,便无法进入下一个检视阅读层次,更别论更高的阅读层次。基础阅读,实为阅读的基石。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 

    在这个阅读的层次上,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

    如果基础阅读时所问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阅读。

    首先是有系统的略读,假设这个时候你面前出现一本书,并且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你花时间去读,书中的资讯和观点对我是否有益?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综合判断:1、看书名页、目录页、索引、书封来汲取关键信息;2、挑看跟主题相关的几个篇章;3、随意翻阅,读个几段。

    第二种是粗浅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从头到尾通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理解的东西而停顿,大多数情况下,你一旦与之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从而影响你对全书的理解。这是初步速读,粗浅了解全书的一个过程。

    作者在这个方面秉承的原则是:一本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就是浪费时间。也就是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3、分析阅读

    这一部分是整本书的重点,一开始我们提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帮助那些想要透过读书来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在分析阅读这个部分是最能够操练和提升理解能力。换句话说,没有经过分析阅读,就无法真正理解一本书。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一本书的重要条件。

    在这里,作者把分析阅读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我把它称为“定义”范畴;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我把它称为“诠释”范畴;

    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的规则,我把它称为“评论”范畴。

    下面我们首先来谈第一阶段,就是关于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在这个阶段,读者需要弄清楚的是,作者想要借着这本书来谈些什么。

    在此刻,有四条规则可以帮助我们:

    1、按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分类的重要性在于不同分类的书目的理解和思考方式不同,因此教导和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不要满足于一个模糊的概念,你只有用自己的话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转述一遍,才能够确认你真的理解了;

    3、列出全书的大纲与重点,找出作者的论述框架有助于我们准确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4、确定作者在问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同样,作者在这点上提出了四条规则:

    1、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我们需要先处理语言,理解语言,找到语言的准确含义,再处理含义、理解含义。也就是需要先找出了关键字,然后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

    2、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3、知道作者在论述什么,重新构架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4、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评论一本书的规则。阅读一本书,就像与作者对话,这个时候你已经倾听作者很久啦,也该轮到你回应你所看到的内容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回应和批评。也就是说,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因此,不要争强好胜,也不要非辩到底不可。在说出评论之前,保证自己可以区分事实和观点,并能为自己的不认同找到理论支撑。


    如果你真的不同意作者的阐述,那么你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你的反对理由: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是不合逻辑的;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不够完整。

    4、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这也是一种比较系统化的阅读。在进行主题阅读时,首先需要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然后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那么接下来就是开始进行主题阅读和研究的时候了,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五个步骤的建议:

    1、以主题为圆心,浏览所有筛选出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此时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所阅读的书;

    2、根据阅读主题,统一关键词汇,使得所有书目的主题均可被解释;

    3、列出与主旨相关一系列问题,以求提出中立的主旨;

    4、界定主要议题和次要议题,进行分类,将各作者不同观点整理在议题之下;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第三部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不同的书籍类型有着不一样的阅读方法,在这个部分作者分别阐述了六种不同种类的书籍阅读规则。

    第四部分、阅读与心智成长

    在所有书籍当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书籍对我们的阅读技巧是无意义的,也就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书值得我们分析阅读,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那么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

    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因为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因此,一本好书一方面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增进阅读技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增进智慧,包括对生命有更深的体认。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它不只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三、对本书的评价

    此书可以称作是教人如何阅读书籍中的鼻祖,英文原版已经发行79年了,如今还是十分畅销。令我惊叹的是书中所传授的阅读方法如今依然非常受用,可谓是恒久弥新。

    之前我也阅读过当代的一些关于如何阅读的实用类书籍,多多少少可以从那些书中看到此书的影子。比如今天我们习惯性把阅读方法的种类分为:“碎片阅读”、“快速阅读”、“深度阅读”、“主题阅读”这四大类,也就是按照个人学习方式和书籍种类的不同,你可以采取相对应的阅读方式。如果要对应的话,那么本书里面所提到的“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就是分别对应今天我们通常讲的“快速阅读”和“深度阅读”。

    虽然今天我们已经对阅读方式总结和整理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论,但一些根基性的方法此书几乎都已经提到了,这也是我称赞此书的地方。

    比如说,关于主动阅读时你需要提出的四个问题:第一是“这本书在谈些什么”;第二是“书中的想法、论点以及如何传达的”;第三是“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并批判性地分析书中要点”;最后是“这本书如何启发你,带来怎样的应用”。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为何要提出这四个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你会发现这四个问题是有逻辑次序的:

    也就是,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本书在讲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

    当我们明白这本书的主题之后,接下来需要搞懂的就是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它是如何说理的,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将读者的思路引到自己的阐述思路里面的。因此,我个人把这点称为作者说理的过程。严谨和逻辑性的说理过程是可以帮助读者更快速地抓到此书的重点和框架。

    第三步,基于对此书主题和说理过程有了较清晰的理解之后,你就可以对此书进行批判性的回应。在这个时候是最能够验证你是否真的读懂这本书的时候,只有在你读懂了的基础上你才有办法基于一项事实、论点、结论或论证过程展开回应,否则你就是在自说自话。另一方面,当我们要进行批判性回应的时候,也在考验我们脑海是否里面有足够多的“知识数据”来进行分析。

    我要表达的是,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没有足够多的了解程度,那么你对那个领域更多的是接收式的,很难做出输出式的回应,除非你的融会贯通能力是较强的,你借着对其它领域的足够多了解来对此领域进行回应。

    最后是关于“这本书如何启发你”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称为应用的层面。在非虚构类的书籍中,特别是实用类的书籍,通常作者最后的写作目的都是希望你的行为模式可以因着此书的观点而带来改变。

    因此,我在前面已经下了这么一个结论,就是在主动阅读时你需要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是有逻辑次序的。不仅如此,在从一开始的“基础阅读”到最后“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也是层层递进的。

    可惜的是,虽然透过精心分析后你是可以看出作者的逻辑次序,但单从书籍目录和论证结构来看,还是缺乏主线,显得不够清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实际上我是先把此书的结构在思维导图上进行一次重构,之后才明白了作者的脉络关系。

    如果你看我的此篇文章足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我把本书的第五章“主动阅读”的部分归纳到了第一章“阅读的活力和艺术”里面。而在书里面,作者在讲完阅读的前面两个层次之后,却突然插入一章关于“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之后再又回到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这难免会让读者对第五章的脉络归属产生疑问,这到底是属于前面的“检视阅读”部分,还是属于后面的“分析阅读”部分?好在作者有透露出蛛丝马迹,就是作者在标题里面再次提到“主动阅读”,于是我们就清楚了,原来他要再次来补充说明第一章里面所讲的“主动阅读”这项主题。

    四、反思与应用

    1.多,快,浅。

    今天由于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智能手机上,加上自媒体的遍地崛起,导致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及时与泛滥。因此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快速抓住读者群呢?于是,我们尽量让信息变得更加简短、有趣、浅显,换句话说,今天的信息娱乐性更强了,思考性更弱了。

    因此,对于今天来说,知识和观点是泛滥的,但分析和解读知识的人是稀缺的。自从信息的媒介由纸质转向网络,过滤机制已被扩大无数,带来信息超载。再加上网络时代容易生成“回音室”,你喜欢就关注不爽就拉黑,于是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反之则排斥,就这样慢慢加重了思想的僵化。

    在这样的景况下,判断知识的价值和解读知识的能力显得更为难得。因此,在今天你还还能够安静下来好好阅读一本书,并且对书上的内容作出思考与回应实属一种稀缺能力。

    2.你知道你所知道的吗?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一种错觉,就是发现老师所分享的内容,自己都听懂了,也认同,于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可是当别人反问自己几个辩证性问题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听懂了仅仅代表自己学过了,或者某个知识点停泊在记忆里,还不算是你真的懂了。

    而当你看老师教学大纲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或者写出来,那这个时候说明自己理解了。

    再升级一下,当别人遇到了问题,你能够用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架构来分析给对方听,并且可以融会贯通,那这个时候说明自己掌握了。

    最后,如果你自己的生命就是按照自己所认同的而活,说明这些知识已经属于你自己了。


    3.我是如何做主题阅读的?

    这几年的阅读经历里面无形中培养起一个能力,就是阅读前我会结合书籍的主题、目录、部分章节、豆瓣书评,综合判断此书适合速读还是精读(或说“泛读还是深读”)。我的阅读习惯是,每隔一两个月会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学习,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透过主题阅读来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框架,于是开始挑选相关主题的书籍,那么我会先挑选1-2本鼻祖与经典类做分析阅读,其次是5-6本当代类进行泛读,当作是对经典类书籍的简易版阐释,甚至是补充,最后可以再挑1-2本反对者意见的书籍进行批判性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ho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