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畅读开始。预习《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此书216页。初步计划每天阅读二十页左右,预计十天读完。每天写原创读书分享,尽量不让文字是浮光掠影式的。
原创读书分享第一天(2019.1.25)
阅读汤勇先生为此书写的序言《改变教育必先改变自我》(1~5页)、目录(1~2页)、郝老师的序言(1~6页)第一章《目的与节奏》中的前两部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智慧》、《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7~24页)
在汤勇老师的序言中,我再一次看到了当今教育发展的局面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者自己应该有的态度。我读到了郝老师如何成为今天的教育界中专业的“掌灯人”。“知行合一”是我对郝老师的认识。用“啃读”的方式开辟自己精神的家园,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想法和教育情怀。经由此,他才能从一部部的经典著作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识。也就是把这一部部经典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除了听课,和郝老师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但他的谦逊和厚重的为人为学的态度,让每一个想做好教育的师者为之倾心。想到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同志,这不是书本,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读郝老师的书,就像和一位有智慧,有温度的教育家对话,亲切而生动。从郝老师的身上,我深深体悟到,要改变教育,必然先改变自己。不怨尤,不推卸责任,仰望星辰,脚踏实地,去做一名合格的“麦田的守望者”。
阅读目录,这本书共有六个章节,加上郝老师的自序,一共七部分。在阅读两篇序言的过程中,明白了书中这六个部分,六个章节的小标题原来是郝老师在啃读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以及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所解读出的核心内容、提炼出的几组核心词语。正如郝老师所说,他希望能够“擦亮”这些词语,揭示教育真谛,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怀特海、博尔诺夫、阿德勒的教育理论的窗户。
在第一章节《目的与节奏》中,郝老师强调了怀特海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智慧”,他认为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智慧,所以“完整的教育不应是“为知识的教育””。若知识只是碎片化的、不能有效运用当下,就会让儿童形成“呆滞思想”,要避免“呆滞思想”,从课程的角度,他提醒我们注意两条戒律:1、不可教太多科目。2、所教科目务必透彻。这对于教师的专业阅读最大的启发就是,“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在于构造一个知识丰富的大脑,而在于构造一个知识结构得宜的头脑。去读透几本书,而不是读一堆书。怀特海还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专业人士,而不是业务爱好者。这提醒我自己成为一名有风格的教师。当然,这并不容易。更多的是需要自我实现。我记不得是哪位前辈曾经告诉我,他说,做教师还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吧。从教虽不长,但也逐渐领悟到这一点。不优秀的教师生命是无法舒展的,相对应,也是无法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同事的认可的,所以,不优秀来做教师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这里面优秀不是表面的,而是从是否具有专业素养来看的。所以,我逐渐钦佩学术性的名师,也竭力靠近学术性的名师。但学术性、专业性、都是不容易达成的。这需要我们拥有超强的学习力、辨别力、专注力、选择力、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强烈的兴趣,甚至痴迷。
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想起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还没有能力成为一名自我实现者的时候,让我像顾随先生一样“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与您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