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学习和掌握古汉语词汇需要下功夫,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词语以及它们的各个主要义项,都需要理解并记忆,这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充分注意词汇和词义的系统性。
词义是有系统性的。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反映在词典中就是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行”,有两个读音:xing和hang。有好几个意义,如:行走、品行、运行、实行、道路、行列等。这些意义,如果孤立地、分散地记,就不容易记住。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比较容易记了。什么是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呢?一个词的几个意义里面,一般总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是引申义。本义是一个词最早的意义,一般来说,这就是由它的字形反映出来的意义。比如“行”,甲骨文作~,像两条相交的道路,可见“道路”是这个词的本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如,“行走”就就是引申义。由“道路”引申出“行走”是很自然的。“行走”是人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叫“行”,其他物体的运动也可以叫“行”。这又产生一个引申义“运动、运行”。人在道路上行走的动作叫“行”,人的其他动作,即做某件事,执行某个命令,实行某种想法,也可以叫“行”。这又是一个引申义“做”,或“执行、实行”。再由此引申,一个立身行事的准则,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道德,即人的“品行”,也叫“行”。人或事物排列成的“行列”,也叫“行”(hang)。如果像这样以本义为纲,按照词义引申的系统把各个引申义贯穿起来,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就不再是孤立、分散的了,而是有系统的,也就比较容易记忆。
词汇也是有系统性的。比如,同义词和反义词就是词汇按词义相同和相反形成的系统。我们可以把几个同义词或反义词联系起来掌握。
在古代,如果两个字读音在古代相同或相近,有时可以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这也是文字、词汇之间的一种关系,这就是“假借”。如古书中的“蚤起”,“蚤”显然不是“跳蚤”的意思,而是“早”的意思。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蚤”和“早”是两个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只是因为读音相同,古书中“早”这个词有时也可以用“蚤”这个汉字来表示。对于“早”这个意义来说,“蚤”是假借字;对于“蚤”这个字来说,“早”是假借义。假借义既然不是这个词固有的意义,它和这个词固有意义之间当然就找不到意义上的联系了。假借义也有常用不常用之分,如“剥”通“扑”,用的不是很多、而“亡(读wang)”通“无”则很常见。那些常用的假借义,也是需要记住的。词汇的系统性还表现在别的方面,但因为和阅读古书没有直接关系,这里就不谈了。
学习古汉语还需要懂得词的“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的关系。“词典意义”就是一个词在词典中每个义项下的释义,“句中意义”就是一个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词典意义是从众多的句中意义概括出来的,但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有时是会有些差距的。有些词的词典意义放在任何任何句子中都很切合,如“兕”的词典意义是“雌性的犀牛”,无论“兕”出现在什么句子中,用这个词典意义去解释都很合适。但有些词不是这样,如“就”的词典意义有三个:1接近,靠近,趋向。2完成,达到。3即使。但要用这些词典意义来解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就”,都不完全切合。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就”的句中意义是“放到……上去磨”,这个意义是由“就”的上下文造成的。又如,“鲜”的一个词典意义是“鲜艳,鲜明”,但用这个意义来翻译“芳草鲜美”(《桃花源记》)中的“鲜”也很不切合,在这个句子中,“鲜”的意思是指“绿油油”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句中意义,这些句中意义不能一一收入词典中去,而只能加以概括成为词典意义。反过来,用词典意义去解释各种句子中的词,也不能死板,而要根据上下文作适当的变通。当然,词典意义既然是概括句中意义而得出的,应该离句中意义不会太远,稍加变通,是能够解释不同句子中的词的。如果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觉得句中某个词的意义和词典意义相差很远,根本无法用词典意义解释,那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对这个句子和这个词理解错了,也有可能这个词确实有特殊意义,但这个意义词典没有收入。
学习和掌握古汉语词汇涉及的问题很多,要深入下去。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比如,“解”除了常见的“分解”、“解开”等意义外,古代还有“懈怠”的意义,读xie,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懈”。这个意义和“分解”、“解开”等意义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读“xie”?后来字形为什么有变化?这些就牵涉到词汇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些有关的书,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