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更新知识世界观是没有未来的

不更新知识世界观是没有未来的

作者: 郭洋昆 | 来源:发表于2016-11-09 12:39 被阅读238次

    字数:2260字 预计阅读时间:10min

    有的人25岁已经死了,直到75岁才埋。

    现在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越来越快,几乎每天,手机中的软件都在提醒着我们:又有新的版本发布啦。我们都拥有这么一个设备,它不自带说明书,没有厂商负责更新,升级需要自己主动且花费巨大的心力,这就是我们的大脑。

    我们拥有输入设备(各种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拥有储存设备(内存:工作记忆;硬盘:长期记忆),有CPU(大脑皮层)。正如计算机性能有好有坏,我们的大脑也一样,有的人输入不行,不会获取信息;有的人记忆很差,没办法存储信息;还有的人不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大脑无法自动更新,每一次的升级都需要我们主动。所以有的人从出厂设置(出生)后几乎没有太大改变,有的人到了一定阶段(大学毕业)之后也停止了更新。


    一念一世界

    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而对大脑来说,操作系统为我们的世界观。《世界观》一书中的定义是:世界观是内部环环相扣、连贯一致的信念体系。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世界观会影响我们观察认识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行为方式。所以尽管外部客观世界是一致的,但由于我们有不同的世界观,所以实际上,世界对不同人是不一样的

    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

    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个“客观存在”在那个文化里,“主观上并不存在”,即,那个文化里的人对那个客观存在无任何感知。反之,若是一个概念存在,即便它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从主观上感知得到。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你完全可以想象“重力加速度”这个清楚的概念出现之前,整个人类都无法感知到那个实际上亘古存在的东西。而在外国人的观念里,并没有“上火”这个概念,所以他无法明白“上火”是什么意思,最多你告诉他和“发炎”差不多。

    所以,神奇的是,当你了解了某个概念,建立了一种不同的世界观,那么你就像是生活在了另外一个世界。而下面,我想要分享自己在千古刘传《认知学习法》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世界观。

    齐物论


    上图是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方方面面,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他的大多数观点都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他的理论是能够完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而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观念,都建立在”地球在宇宙的中心“这个核心观念上。我们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世界观时,需要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呢?

    《庄子·内篇》的第二篇是《齐物论》,“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我始终认为,知识是相通的。《知识大融通》一书中指出,现在的问题在于学科分的太细了,不同专业的人在自己的专业中耕耘,而不知道其他专业在干什么,但许多问题只有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才能够解决。

    埃隆马斯克在四十多岁时创建四家价值数十亿的企业——而且是在四个不同的领域(软件、能源、交通以及航天航空),除了他异于常人的工作理念(平均每周工作85个小时),对未来有一种颠覆现实的想象力,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还在于他的专业知识覆盖了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太阳动力能源等领域。传奇的专家型通才Buckminster Fuller概括了一种思维的转换,应引起我们重视。虽然他在几十年前提出这个观点,但放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普遍认为越是狭隘地趋向于更专业,就越有逻辑性,自然性,可取性。同时,人类已经失去了综合理解能力。专业化让个人产生一种鼓励、徒劳和困惑的感觉……”

    我们需要在某一专业有所建树,但不要有管窥心理,认为其他领域的知识没有用而不去学习,现实世界不分专业。一切的知识,如果向内打通,都是相互联系的

    全知遮蔽

    人类文明得以缔造的整个通道,不是因为我们有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无知。——《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百位人物,在数学家里,哥德尔是排名第一的。哥德尔第二定律官方描述是:数论的所有一致的公理化形式系统都包含不可判定的命题。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个系统,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即一个完备的系统一定是有bug的。会存在一个盲区,用该体系是无法解释的,必须用更大的系统来包围它。在物理世界里的例子是,牛顿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情况,一旦到了微观高速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更大的体系去解释。

    哥德尔第二定律迁移到学习领域,有”思维的哥德尔窘境“这一说法。人类的思维其实是运行在三大格律之上的:纯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而这三大格律有固有的Bug,所以人类的思维也是有盲区的。

    纯逻辑

    比如说“1”这个概念,我们现实世界中有一本书、一头牛,但是“1”是人类抽象出来的,并不存在这个实体。于是我们把这样的一些抽象出来的概念建立一个系统,然后在这个系统之内通过一些公理进行推理演绎,从而得出整个结构,来解释这个世界。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建立的这个体系,与现实世界匹不匹配是没有人知道的,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就好比你见过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你归纳出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永远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你永远也不知道是否会有一只黑天鹅存在,从而打破你原有的结论。

    演绎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只要你的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无误,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演绎法的问题在于,其前提是来源于归纳法或者纯逻辑,而两者都是存在固有Bug的,因而演绎法也存在问题。

    以上说明了我们人类思维运行的三大格律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全知的状态。一旦你认为自己全知了,就会陷入一种“全知遮蔽”的状态。就是说,你一定会存在盲区。西方陷入近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我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其实都是陷入了“全知遮蔽”。西方是认为宗教能够解释一切,而我国认为微言大义,孔孟之道里包含了世界运行的全部规律。所以这其实是很恐怖的事情,迁移到个人上,如果一个人陷入了全知遮蔽,他就停止了成长

    所以我们要警惕毒知识。概括来说,“毒知识”就是那些宣称能够解释一切的知识,它们会断开我们接受新知识的接口。比如说星座学,宗教,一切伪科学等等。你可以了解它们,把它们当做一种社交货币,但是千万不要被所谓的全知所遮蔽了。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有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认知迭代

    维基百科对于“认知”的定义是:通过思想、经验、感觉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就像是我们身体层面的乐器、舞蹈、运动等技能,认知相当于思想层面的程式化技能。你能弹奏优美的音乐,提出漂亮的角球,但是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你是如何进行这些活动的,认知也是如此,是一种内隐性的“肌肉记忆”。

    认知是一门手艺,那么认知迭代就可以理解为磨练这门手艺的过程,即精进认知这项技能的过程。如果有心,你可以在任何时刻训练这项技能。与认知优化的“打补丁”不同,认知迭代更像是更换操作系统。就像是用学习骑自行车的方法去应用到学习开汽车中,而不只是通过更新装备,磨练技艺让骑自行车的技术更好。因为是技能,也能通过磨练技能的通用公式去练习,即:掌握方法+持续刻意的练习。

    心智模式

    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很聪明


    人们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在不犯错的时候、在比别人更快更好完成任务的时候;另一种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时候、在不断学习的时候、在犯错误并且从中学习的时候。前者强调了完美的一面,而后者强调了成长的一面。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回答其实引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在卡罗尔·德维克的《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中,提出了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两种不同的模式。

    从图示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两种模式对待世界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他们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获得成功一直是僵固型心智者的梦想,而成长型心智者获得成功却只是因为他们做了自己热衷的事情所带来的附属品而已。

    总结

    行动永远是思考引发的,如果观念不进行升级,思考质量就不可能提高,行动就不会有足够的效率。知道和不知道,有概念和没有概念,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接下来的,就是执拗地、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道理行事。你的世界观是怎样的,需不需要进行一次升级?

    参考内容

    《认知学习法》 千古刘传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
    《埃隆马斯克如何比别人学得更快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更新知识世界观是没有未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nz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