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女儿要参加闺蜜的生日。因为闺蜜的妈妈平时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厉,所以,只邀请了女儿一个朋友。这个女孩儿还特意跟女儿嘱咐:她自己的姥姥特别爱干净,所以,家里基本不邀请人。那个孩子紧接着还拜托了女儿一件事:明天下午她有一节古筝课,但是因为是自己的生日,所以,她不想去上课了,想和女儿好好的玩儿一下午。女儿问我意见:“妈妈,静姨会听我的意见吗?”我鼓励她可以试一试,将好朋友的心声和她们的打算说出来,至于听不听,那是大人的事儿,凡事总应该争取一下。女儿表示认可。
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比较熟,她是一个对事对人都很认真的人。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考取的学校不是特别满意,总觉得走入社会以后,工作不太顺利。所以,她对于女儿的期望特别大。她的女儿在幼儿园大班就已经开始学习古筝。到现在为止,已经雷打不动地坚持了三年半,孩子表现得也很出色,总是会按照妈妈的心意去做事情。但是,看似乖巧懂事的女孩儿内心也会有很多抱怨,经常说给女儿听。她告诉女儿:“她的妈妈爱的是能考好成绩的她,即使偶尔错了一分两分,她的妈妈也会比较严厉的批评她,甚至会惩罚她在家多做练习。”女孩儿的妈妈目前在一所私立学校上班,因为她也是教师的缘故,她总拿自己班级里的优等生和自己的女儿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女儿不足够优秀。
如若平时见到这个女孩儿,大部分人印象都特别好。孩子懂礼貌,讲规矩。班里成绩也数一数二。但是,如果让她和其他孩子可以自由的单独相处那么一会儿,她就会抱怨妈妈管得她太严厉了,她感觉自己已经很尽力了,但是仍然无法达到妈妈的要求和期望。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很敏感的,孩子内心能感觉出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如果父母只在她是一个乖孩子,听话的孩子,或者是成绩好的孩子才表现出爱意的话,孩子虽然小时候会尽力向父母的期望靠近,但如果当她遇到困难,父母不能俯下身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依旧是批评孩子的时候,她就会被以爱的名义逼迫到逼仄的角落,要么独自疗伤要么从此自甘堕落。这是孩子退无可退,没有办法的解决方式。
很多父母只考虑孩子的生存,觉得孩子拥有的物质条件已经足够好了,对于孩子的内心需求没有过多关注。但事实上,孩子更希望自己的父母能经常蹲下来和自己说说心里话。如果孩子的学习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的话,孩子是不会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因为她的行为准则总是围绕着父母的外在评价展开的。而一个孩子真正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的话,他一定是拥有自信,拥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虽然会在乎外在的评价,但他更注重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更在乎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所以,他面对成长的挫折会更有弹性去克服。
我相信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我们的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爱。父母是否足够理性,在遇到孩子犯错后,能不和孩子怄气,不去情绪化处理问题。再有,父母一定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关注自己的社会存在,而不能总是将眼光盯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感觉被监视。父母必须进化自己爱孩子的方式,多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很多父母将孩子的成长当成了信仰。作为大人的父母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无处安放,所以将生命的热情一股脑儿全倾注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不堪重负。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不能将自己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我们和孩子是彼此独立的社会人,我们应该一起成长为各自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