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无论任何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完全了解。”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会认同。
但是,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对于自己已经了解到的“真实”世界,也并非如我们所见到的那般“靠谱”。
常常把人带到坑里去的,一般不会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的领域,而是那些我们熟悉的领域。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于是,就会产生“认知偏差”。
日本几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大部分的矛盾和偏见,都来源于认知偏差,即使是一些成功人士,也避免不了说出一些离谱的言论,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他们将日常生活中会影响到我们判断的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整理成册,编辑成《别再想歪了》一书。
教我们跳出思维的惯性怪圈,看清障眼法,从而变身逻辑达人,不再受这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樊登老师曾经说过,人类的认知有四个象限。
分别是:别人知道,我也知道的公开象限,别人知道我却不知道的盲点象限,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潜能象限和别人不知道我知道的隐私象限。
这个版本是站在“我”与他人认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去区分的认知象限。
还有一个版本,是纯粹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划分出四个象限。
分别是: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两个版本都告诉我们,我们有知道的领域,有不知道的领域,别人也是一样。
正因为如此,遇到问题时,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任何人都不可能站在全局)出发,进行思考,故而,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矛盾。
由此可见,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尽可能进行多角度思考,得出的结论才能相对准确,否则,很有可能就会让自己陷入窘境。
就拿书中提到的“诉诸虚伪”为例。这个方法我们常常在用,而且用得理所当然,用得得心应手。
什么叫“诉诸虚伪”呢?它指的是将自己的失误变成别人的过错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比如丈夫洗碗时不小心打坏了妻子心爱的瓷罐,妻子便会指责道:“怎么每次都这样?洗个碗都心不在焉的,就想着去看你的球赛吧?”
本来,丈夫打坏了东西,还是有些愧疚的。
听妻子一顿数落之后,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回应道:“说我呢,上次你不是看宫斗剧看得入了迷,火上炖着肉都忘了,差点把咱家都给烧了。”
于是,一场家庭争斗便开始了。
丈夫的行为就是“诉诸虚伪”,他之所以会立马将话题转向他人,是因为人的潜意识里,都是不愿意接受批评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反驳本能”,所以,基本上都使用过“诉诸虚伪”这一招来转移话题,把矛头转向对方。
因为,人们在使用“诉诸虚伪”的时候,常常还会带上人身攻击,所以,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不仅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会导致双方情绪失控,让谈话陷入僵局,让一件小事情成为了引爆斗争的导火索。
当我们看透了“诉诸虚伪”的本质后,首先得让自己跳出这种“逻辑陷阱”,避免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谈。
若是对方老拿我们以前的错误来进行攻击的话,我们只需要回一句话:“那和这件事无关。”即可。
你看,只用学会这一招,便能缓解一般的家庭矛盾,若是能将书中的60种“认知偏差”全整明白,一般的套路肯定是套不住我们了,说不定,还能成为谈判高手呢!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