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表达有心法 - 读《风格感觉》

作者: 百万机器猫 | 来源:发表于2018-08-25 22:05 被阅读39次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必须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因为这位作者实在是太大牌了,史蒂芬·平克教授。

    平克教授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是一名世界级的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一名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平克教授是我认为一名极为靠谱的作者,他善于运用他在科学研究和语言表达上神奇的组合能力,写过一系列的杰作。

    比尔盖茨曾经把平克教授的作品列为他这辈子看过最好的书,而且有两次,今天带来的这本《风格感觉》也是平克先生的杰作之一。

    清晰表达有心法

    先做个小调查,大家的得分如何,有没有觉得扎心。

    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有许许多多书面表达的场景,有没有想抛出一些我们独特的观点,发表一些我们特别得意的想法。我们是不是会特别期待对方那恍然大悟的表情,希望能影响、帮助到他人。

    既然是独特、有得意的想法,那必然是会绕点弯的,我们该如何来表达呢?如果把自己的思考过程都一股脑的抛给读者,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我就这么干过。

    是不是经常听到的声音是,看不懂啊,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好难。大家会产生抗拒,从惊讶到惊吓,这会离我们的目标会渐行渐远。

    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可能把观点表达既有料,又让大家容易接受呢,推荐阅读这本《风格感觉》。

    在这本书里,作为一名科学家,平克教授运用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炼了一系列写作的底层规律,能帮助在表达的清晰度、易懂性、连贯性等方面进行提升。

    据我了解,基于这本书,国内也已经有相关的写作课程的开发,也是很贵的,一本书能解决的问题,干嘛要买课对么。

    今天讲会给大家带来三个片段,会用多片段组合的方式给大家呈现书上的精华。

    更好的作品风格

    既然是谈自己得意的想法,我想自我介绍是一个很好的场景,因为总是感觉比较得意才会主动发吧,那么对方真的接受到你的表达了么?

    来两段我的自我介绍:

    第二个介绍比第一个介绍要清晰了很多,也让人容易接受了很多。

    那么,两种自我介绍区别在哪里。平克教授在研究了大量坏文章和好文章后给出了一个结论,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区别是作者底层的思考方式,称其为写作风格,那什么才是好的写作风格,我们阅读下原文的片段。

    我想那个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名可能会有点疑惑,风格感觉就是这两个字非常不搭对吗?但它恰恰是提出了整本书的核心,平克教授认为好文章跟坏文章当中最大的区别是风格。

    风格可以认为是一种写作的习惯,或者说是一种写作的思路,只是跟具体的写作内容无关。给这本书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是有两点的考虑。

    1. 在英文世界里面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写作指南叫做《风格的要素》。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的写作指南。平克教授在序言里讲要对标《风格的要素》,开创新的写作时代,指导未来几十年的英文世界的写作,这是他的愿景。
    2. 平克教授认为,对于写作来说,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背后的风格,会决定我们写作水平的高低,他推崇的是一种务实而又兼具文采的风格,这个挺神奇的。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因为大师有他破局的思路。

    他用了一个隐喻来表达他的思想:作者所做的事情应该是帮助读者去看到作者看到的东西

    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们来个做一个场景演练,场景是有一位想要去拆书帮路现场参加活动,我来给你指路。

    我会模拟两种指路方式:

    如果你是问路者,哪种体验更好呢?

    根据刚才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好的风格的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 有价值。平克教授认为作者一定是看到了读者所没有看到的东西,但不要直接去告诉读者结果。我一定是知道怎么去才会来指路,但直接告诉对方地址反而让对方困扰。

    就像我一开始的自我介绍,急速写作是什么我自己当然是非常清楚,但对读者来说有什么作用吗?有什么价值吗?怎么去理解?这些都没有描述,这就是问题。

    第二个特点是 有引导,阅读作品的时候,读者是一次自我探索的过程,只需要一步一步的去根据作者的指引,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就好。而且最关键的是没有标准答案,其实我们只要根据作者提供的事实,找到能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和结果,其实就足够了。

    正如片段中所说: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作者对读者视线的引导过程,用的是对话形式

    这两个特点并不难理解,但实际写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常常会忘记呢?

    知识的诅咒

    了解什么是好的写作风格之后,对于大家阅读都很有好处,找到这些书,是对我们自己能够有最大提升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的主题。我们如果是有心去跟读者进行这样的交谈,沟通,我一定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吗?可能出现些什么样的制约因素呢?我们来阅读以下片段。

    当我们想要清晰表达,我们就能清晰表达么,平克教授告诉我们没有这么简单,非不愿实不能也,人类心灵普遍遭受折磨,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拦路虎,拥有一个恐怖的名字:知识的诅咒。

    而且请大家注意,为什么称为诅咒,知识越多会越诅咒。

    很奇怪就是,当我们没有一些知识的时候,其实不太容易表达?但当我们特别有知识的时候,也是不太容易去表达。大咖们其实非常厉害,都是这个领域的顶尖高手。但他们会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会假设我们大家早以知道。

    我用一张图来解释下知识诅咒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记忆系统是一道单向的门,一旦我们跨越过去知道了之后,我们就回不去了,我们无法把自己代入到不知道时候的情境中去。

    知识诅咒有四种典型场景,我展开讲一讲,看看大家究竟有没有中招。

    第一种诅咒:自我中心主义

    无法从他人视角想象一个简单的场景。

    亚里士多德他就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他说女人的牙齿比男人的少。其实只要去检查一下就可以,但是他相信这么一个结论,这是知识的诅咒,大神也不能幸免。

    再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这是一个身份认证的界面,中间有一句话:请将头像面放到框内,并调整好光线。大家停下来看一看,请问我们要怎么使用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要把我的脸放到那个人脸的框里,实际上放不进去,失败了,我怀疑自己脸太大,但实际呢,这是一个身份证的认证界面,但是界面上只字没提。

    我相信这位产品经理一定被诅咒了。

    第二种诅咒:事后聪明的偏见

    对于自己碰巧知道了一些结果,比如说诊断的结果,我们倾向于别人虽然没有经历,但应该也能预测到。

    做师傅、做领导经常会掉入这个诅咒。

    在场有几位是我的徒弟,在辅导徒弟的时候,我很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

    我内心的OS是你翻来覆去怎么还是不会,这个坑说过了还踩。

    问题在于,当年我也是踩了很多坑,花了很多时间才发现这些问题的,我并没有比大家强很多,但是一旦我经历过之后,现在的我已经知道了结果,再回头去看,我会明显的降低对难度的预期。

    这个情况在我们公司里面辅导下属员工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出现的,所以请切记,这是一种知识的诅咒,请切实地回忆下自己当时的经历,然后再下判断,而不要产生事后聪明的偏见。

    第三种诅咒:虚假的共识

    做出某个敏感决定的人,想当然会认为别人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我们有没有特别喜欢什么,拼了命的向别人推销的经历,是不是对方如果不接受,我们内心还会有点不开心。

    不开心甚至可能会打起来,特别典型的就是球迷。球迷最痛恨的是谁,是身边其他球队的球迷。当我们喜欢一支球队的时候,我们会假想其他所有你身边小伙伴都喜欢,如果你身边有小伙伴喜欢的是同城其他球队的话,友谊的小船可是说翻就翻,所以同城球队比赛是最火爆的,这个背后其实是有知识的诅咒存在的。

    第四种诅咒:虚幻的透明度

    观察者事先通过私下交谈,聊到一些故事背景,于是想当然的认为其他听众也能听出其中的意思。

    我观察发现,网上热点事件的吵架很多都是这么来的。

    这几天罗永浩又开始开发布会了,网上又吵成了一片。他同样一句话,总是会被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而且还争锋相对。

    因为罗老师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当你了解到他不同的背景故事,把故事带入到他说的话,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解释,而且会认为别人也应该有相同的看法。这个是争论的根源。

    另外股市也是个很常见的案例,对同一只股票,有的人就坚信能涨,有的人就坚信能跌,因为我们有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渠道的消息,这会改变我们对整个市场的看法。以前我经常能看到楼下交易厅,有人为了一只股票争得面红耳赤,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当一旦我们知道之后,我们就回不去了。我们无法想象,不知道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你到底有没有被诅咒过的?我想恭喜下这些被诅咒的伙伴,因为知识越多才越会被诅咒,棒棒的,其他伙伴也要多加油啦。

    如果我们去深入挖掘,去深入发现,会发现这是诅咒真的是无所不在。

    破解克服知识诅咒

    为了挣脱知识的诅咒,我们必须超越自己的预测能力。就像工程师说的,我们必须形成一个闭环,从读者的世界里获得反馈信号,也就是把文稿给那些与目标受众相似的读者看,看看他们能否看懂。这听起来很老套,实际上却意义深远。

    这并不意味着你应当采纳他们的每一条建议。每位评论者都有各自的诅咒,也有热衷的话题、认知的盲点以及各自的私心,作者不可能迎合所有这一切。

    这带领我们找到了逃脱知识的诅咒的另一个途径把文稿给你自己看,最好是等到连自己都不熟悉文章内容的时候再看。如果你像我一样,你会发现自己在想“我那时这么写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怎么连贯下去的?”而且,你会不止一次地自问:“谁写的这篇烂文章?”

    方法一:给别人读

    这是一种换位,不是说自己来看,还是给其他人来看,多个思维经过碰撞之后,就会有很大帮助。这里有一点注意是,对方不需要是专家,只要是不同的视角就可以。

    举个例子,如果对知识付费比较感兴趣的伙伴,会知道得到App是目前的领头羊,在品控里面有一个要求,要求每一个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后,需要读给一位没有任何基础的小白来听,听懂了才过关。所以得到的产品会让人觉得很清晰。

    要用这个方法的话,就是你得有听众,罗胖有钱的话找人来听,如果没钱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第二个方法。

    方法二:说给自己听

    很神奇啊,自己怎么可能说给自己听啊,明明在诅咒里面怎么办呢。这里要考虑个很重要的因素:诅咒是有时间效应的。会随着时间而减弱。

    我们可以给自己设一些间隔,也就是写完之后,隔一段时间,再看,这时我们会发现一些自己当时所中的诅咒。我自我介绍上的诅咒,就是隔了段看出来的哦。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我自己现在就经常采用,给大家讲课,我一般会提前三天就写完初稿,接着就晾着,第二天甚至第三天再读一遍,这时候特别容易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自己给自己看,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里面用到了时间的力量。但如果说没有这个间隔的时间,很短时间内时间就要解决,平克教授还非常贴心的给了我们第三个方法。

    方法三:大声读出来

    当文字经过我们的语言器官进行组织之后,就会变得更容易理解和通畅,语言的表达同样是一次思维过程。我们在大声读的过程中,大脑同样在工作,会察觉到逻辑的缺点和思维的局限,这个时候,就可以有机会去弥补,去克服掉一些诅咒。

    我是一名语音写作的践行者,会大量用到发声讲的方式来完成作品,我的体验是相比于默默去写,语音的方式更加容易达到更高的清晰度,很神奇,我已经上瘾了,也欢迎大家来试试。

    要克服知识诅咒,就大声说出来,想要清晰表达,就勇敢的站上舞台,这个是能帮助我们打通认知,获得理解提升的捷径。

    就知识诅咒的克服来看,三种方法效果递减,但是成本也递减,灵活性递增,大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

    最后,我这边有两个选题,希望大家可以去练习,写一篇介绍。

    关注你的写作风格,并且写完之后,分别运用给他人看、给自己看、大声读出来三种方式来进行改进,记录下你在改进过程中的体验。

    当然也欢迎大家来给我看。

    尾声

    最后,我想再总结一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提升和收获。

    平克教授就是把这本书作为认知写作的实践,兼具文学性跟科学价值的,整本书的阅读感是比较愉悦的。

    平克教授提出了我们清晰表达的最大障碍是知识的诅咒。我们有充分的知识,有清晰的思考,不一定就能让对方有清晰的认识,这是我们的思维天然存在的缺陷。我们有三种方法来克服这个问题。

    最后回到书的标题,平克教授在书里给了我们一个公式:头脑清晰 + 风格感觉= 清晰写作,我们要讲清楚,首先要想清楚,但除了想清楚以外,我们还要保持良好的风格,形成风格的感觉,清晰的头脑加风格的感觉,等于清晰表达。

    在我来看,应用远远不止于写作,适合在各类表达场景中,如果大家对这个主题有兴趣,欢迎大家可以跟我来继续讨论,我们来共同来学习这本经典,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晰表达有心法 - 读《风格感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qn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