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还是香的……
至少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
疫情,赋予房子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保值」。
为了稳定经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截至目前,仅仅是美国,从其中第一轮规模「2.2 万亿美元」,到第二轮规模「9000 亿美元」,再到第三轮规模「1.9 万亿美元」,三次规模合计达到 5 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
不管美国人民如何看待这 5 万亿美元,全民发钱究竟算不算发钱,但对我们而言,你需要清楚,这些数不清的钞票正在以超出预想的速度涌向我们。
如果说对于疫情泛滥的国家,当务之急是防止病毒的侵袭,而对于疫情已经控制住的中国,则是对大水漫灌的严防死守。
面对看得见的通货膨胀,如何让自己辛辛苦苦赚取的资产不被「大水漫灌」所「掠夺」,成了重中之重。
而房子,在中国就是最好的保值品。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财富保值的手段很有限,不管是炒股还是买基金,最后都是亏多盈少。
随着大水漫灌,无风险利率继续下降,余额宝的收益就连「2%」都岌岌可危,大家手上的钱只会越来越不值钱,房产自然成了财富的避难所。
除了房产是国家经济的根基,还因为当货币超发的时候,房地产承担了货币「蓄水池」的功能。
所以至少目前,房子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风险与收益相对均衡的保值产品。
但中国楼市,是再典型不过的政策市。没有什么比政策更有杀伤力,也没有什么比政策变化更能显著影响楼市。
所以,你看这两年楼市的所谓的「火热」,其实就是深圳、杭州楼市等一个个「点」的火热。
甚至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局部城市」在涨,它不仅没有把这种涨价的火热蔓延到全国,甚至周边几个城市都没有全部蔓延过去。
这说明了什么?
想靠房子保值增值,并不是简单的买了房子就完事,得看你「买的怎么样」,未来的「政策又是怎么样」。
调控不放松带来的结果是全国楼市将出现大分化:全国分化、城市分化、板块分化、楼盘分化。
各地楼市的增值潜力将从原来大尺度的全面刺激,转变为严重依赖人流、经济、收入来决定。
在这里提醒大家,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请务必把眼光聚焦在「核心头部城市」,因为只有这些城市的硬实力和发展潜力才足以支撑未来房价的上涨空间。
这是趋势的力量,越早行动越主动,越晚醒悟越被动。
过去买房,上涨空间有多大,无疑是第一位的。而未来买房,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上涨空间。
我们房价涨了 20 年,为什么还是有炒房者爆仓血亏?说到底,大部分都是入场不对,而且现金流熬不到房价反弹。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真正的笋盘,很多都是因为业主现金流绷不住了,需要急用钱才贱卖的。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捡便宜」的一方,而不是被迫「贱卖」的一方。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朋友的事情,算是给大家一个警示。
朋友学别人炒房,三年前在上海拿下一套 400 万的房子,用另一套房抵押,付了首付 150 万,月供 1 万 5。他美滋滋的预期着,房子保守估计每年涨 10% 左右,房租每年涨 5%。房子出租每个月租金五千,折算下来月供只要一万。
先搞下大额信用卡,然后拿下房贷,信用贷装修贷并驾齐驱。所有的贷款无缝链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但人算不如天算,去年他被诊断出胃癌,住院 80 多天,自费近 60 万,最好的靶向药要去香港买,一支两万多。
手上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股票全抛也不够,最后只能把房子低价卖了,但却是实打实的割肉。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平时毫不在意的「生活风险」可能比「投资本身的风险」危险多了。
买错房子顶多就少赚点,亏也亏不了多少,但要是不幸得了大病,就算不一夜返贫,也会对家庭带来巨大的打击。
所以,再次划重点:保证资金的流动性,是买房的重要戒律之一。
之前网上有个很热的帖子:中产家庭和贫穷家庭的差距有多大?其中一个答案:隔着一场大病而已。
说到这,可能不少读者会想到医保,但有医保也并非后顾无忧。比如:
治疗肾癌和肝癌的多吉美,每月 2 盒,每月需自费约 2.4 万,一年 28.8 万;
抢救危重症病人中常用的人工肺,开机费 6 万,之后每天 2 万起。
除去医保能报销的部分,需要自费的部分也不好承受。
我们身边大多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我相信,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治疗费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掏的起的。就算掏得起,那又得花多少年来追回这笔损失的财富?
因此,再次很认真的劝大家,一定要做好最基础的托底保障,避免突然的意外导致现金流变为负数,从而引发整个家庭的崩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