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读书养才气,勤奋养运气,宽厚养大气
读书养才气。
有人问智者:“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智者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清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血肉。”
读书也是如此。
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苏轼出生在书香世家,相传他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乡邻怜爱便常常夸他为神童。
少年心性的小苏轼,难免志得意满,便手书了一副对联,张贴在书房门口。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一日,一位朱姓老人登门拜访。看到门上的对联,老人微微一笑,从袖筒中抽出一本书向苏轼讨教。
小苏轼打开一看,竟是一本先秦古书。别说自己没读过,就连里边的字,都有许多不认识。
苏轼羞愧难当,终于明白天外有天、学海无涯的道理。
老人走后,苏轼拿出笔墨在书房门口的那副对联上,各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此以后,苏轼日日以此联自勉。不仅博览群书,还自创“八面受敌”读书法,教诲后世无数读书人。
“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每一本好书,他都要读上好几遍,每一遍只带着一个主题去探索,以求把一本书真正读透。
“这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不努力的笨蛋。”
一本好书,浸润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处世哲学。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阅历终归有限,通过读书,和前辈先贤进行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才能越活越智慧,越活越从容,越活越高贵。
近代圣人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钱再多,思想龌龊、行事粗鄙,也只能叫“暴发户”;权再大,内里空无一物,也不会为人所尊敬。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穿金戴银,不在豪车洋房,也不在艳丽的容貌,而是得体、自信、从容的为人处世之道。
正如成年后的苏轼,在一首诗中所写:“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养才气,读书才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