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友人聚餐的时候,听她分享了最近的一桩趣事,主题居然是她母上和她小姨吵架这种充满酱油醋味儿的家长里短。
事情是这样的,朋友她母上和她小姨两家关系本来很好,虽说孩子大了以后两家聚会的次数少了很多,但逢年过节一起吃饭总还是有的。
然而后来一系列机缘巧合,两家的老公成了一家公司里的上下级。
平时工作上两个人就没少在意见观点上起摩擦,结果私下聚会的时候更是成了哥俩较劲儿的小战场,比如给老丈人敬酒,比如年夜饭的露两手,比如换个灯泡洗个窗帘什么的。
一个40过半一个50出头,幼稚起来不输四年级和五年级。
喵喵?喵喵喵喵!后来战火蔓延到了后院,起初她母上和小姨还可以私下开开玩笑说说自己老公一把年纪了却如何如何不懂事,慢慢姐妹两个说起话来也磕碰了不少,毕竟各自回家了还得听老公叨叨。
前段时间终于为一件芝麻大点的事儿撕破了脸,不仅大吵一架,连对方的微信都删了。
我一听乐了,这个年代删微信可不是小事啊。
平常身边也就是恋人分手删微信,欠钱不还删微信,票圈广告删微信,面基失败删微信,这七姑八婶删微信还真的不多见。
好,我也清清吧后来朋友的母上就打电话给她诉苦,前前后后说了俩小时。我问朋友,“所以你家母上是让你来评理的吗?”
朋友一边剥着麻小儿一边露出专家般和蔼的笑容:“理自然是要评的,不过几十年的姐妹俩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儿根本不重要。
原以为长辈们的烦恼会高级一点,其实跟你烦的事情也大同小异。你可能想不到,但你平时那些勾心斗角的社交经、职场经,拿来父母这一辈儿没准也能解决问题。”
“人的烦恼一大半都来自于虚荣心,50岁的虚荣心和25岁的虚荣心其实没啥区别。”
朋友用这句话结束了她的发言。
无独有偶,坐我隔壁的同事近日也开了个家庭版解忧杂货铺,首单客户是自己刚上高中的外甥。
“小家伙最近开始迷茫未来选什么专业。”同事说,“知道的太少想的太多,要我说就是作业留的不够。”
“所以你跟他讲了点啥,《而立中年的不归路》?还是《我终究成为了我讨厌的人》?”
“我就跟他讲了讲咱们公司的这些同事每天上班都在干嘛。财务、商务、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人力,诸如此类。”
“你外甥问的是专业,你回答的这个叫职业。”我试图纠正他。
“我觉得他需要先对这个有最起码的了解,毕竟你到了哪个专业,都有这些职业。”同事轻描淡写地解释,“他现在还没太培养起自己的兴趣,跟他说专业也是白搭,等他高一下学期再说吧。”
“你外甥听了啥反应。”我问他。
“他说他要珍惜现在还有空抽SSR的时光。”
类似的事情也在自己身上发生过。
过往爸妈打电话过来,都习惯于冲他们大吐苦水,上到公司老板不批盖章,下到租房室友不冲马桶。
直到有一天周五电话接起来,我还没说话,我妈先疯狂吐槽了一顿我爸,围绕“不知道晾衣服”“不知道洗碗”“不记得盖醋瓶盖”和“茶壶留下的水印儿”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展开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强烈谴责。
于是好言好语开导她老人家,等到一通电话过去了,我妈的问题解决了,我那堆人际问题居然也被我自己的一席开导给出了答案。
相比以往的吐槽电话,真的是双倍的成就感。
虽然不知不觉就成了和稀泥的,我妈打电话就帮着埋汰我爸,我爸打电话就帮着吐槽我妈。
毕竟我都惹不起。
把类似的问题抛到了朋友群里,成功激起了关于“我家爹妈真不让我省心”这个话题。
自封单身狗界拉布拉多的朋友这么说:
“我家老爸兄弟几个过年就跟打仗一样,明着暗着秀家业秀孩子。我爸这人佛系得很,我要是不帮着牙尖嘴利点儿,过年就尽是些窝囊气。”
“所以你过年回家不会被催婚吗?”我问他。
朋友这么回答:
“谁敢催我,你们家孩子赚的有我多吗,学历有我高吗,我结不结婚又不租你们家客厅当婚房,咸吃萝卜淡操心。”
末了补了一个皮笑肉不笑的emoji。
优雅又不乏鄙视诚然,对于相当一部分90后来说,过年回家更多的是回去解决家族内事务的。
对于已经独立、一个人在外地生活工作的他们来说,他们有着足够的资本不被催婚或被质问工资水平。
不仅如此,在近几年的社会压力中身经百战的他们,有着比想象中更加惊人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价值辨别能力。
别说久未谋面的远方亲戚,就是自家爹妈过年见了都不得不感叹,这孩子已经不用我操心了。
所以快过年了,咱回家之后不妨让二老先上座,泡壶红枣枸杞茶,然后问:
“二老今年辛苦了,有啥我能帮忙哒?”
网友评论